次新股异常收益与新股长期表现的实证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Ritter(1991)首次系统提出新股长期弱势这一问题以来,IPO后公司股价的长期表现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国外学者认为新股长期弱势的表现普遍存在于新兴、成熟的资本市场,而中国学者在不同时期对中国A股市场是否存在新股长期弱势这一现象的研究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此外,在中国A股市场中,投资者对新股狂热的追捧,引起了“IPO抑价”现象,但超低的中签率又使绝大多数投资者难以获取可观的“IPO抑价”。无法获取一、二级市场巨大价差收益的投资者便转而关注新股上市后的特殊时期——次新阶段,这又导致了近年来次新股的交易狂潮。
  基于上述两个现象,本文使用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通过累计异常收益率(CAR)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中国A股市场中的次新股、新股未来三年是否存在超越市场平均收益的异常收益率进行实证,并对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等影响新股长期表现的因素进行检验。本文实证结果表明:
  首先,新股在次新股阶段以及未来三年间无法获取超越同期基准收益率的累计异常收益率,整体而言,新股长期表现弱势;其次,在不同的发行定价制度下上市的新股在未来的表现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完全市场化定价制度以及参照同行业市盈率发行定价制度下上市的公司股价在未来的表现好于完全行政管制定价模式下发行上市的公司股价。这不仅意味着监管制度对于新股长期表现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学者早期对新股长期表现的研究为什么得出了强弱不同的结论;最后,代表信息不对称的指标公司未来每股收益变化率、公司发行上市当月A股IPO数量以及代表投资者情绪的指标新股上市至开板日收益率、次新股阶段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均显著地影响了新股未来三年的表现。这说明上市公司确实存在利用信息不对称提高投资者对自身股价估值的行为,同时,投资者在新股发行上市时也存在非理性的交易行为,二者对新股长期表现的弱势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的研究创新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本文在新股长期表现问题的研究中,对于市场投资者近年来高度关注的次新股进行了收益表现的研究,更贴近于实际投资。其次,本文在新股长期表现的研究中,发现了发行定价制度可能会对新股长期表现有所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这种影响确实存在。
  不可避免地,由于研究水平有限,本文还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对影响新股长期表现的因素研究,本文得出的回归模型整体拟合优度一般,说明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这有待后续的研究与完善;二是本文选取了周度、月度的异常收益率作为衡量新股表现的指标,不可否认的是,这没有考虑到短期投资或投机者的需求。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创新是企业增加其核心竞争力、保持市场地位和增厚利润的源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控股股东的行为和决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创新方向和投入,那么研究控股股东相关行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成为学者近来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股权质押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重要融资工具。根据wind数据库显示,截止2019年年底,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总市值为45816.8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7.06%。股权质押在以其盘活资产、
学位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是国家之根,国家的兴衰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密切相关,贫困问题的存在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一国的发展。消除贫困,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在现阶段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经在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现阶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社会事业都在不断地进步。
近年来,股价崩盘逐渐成为热门话题,2007和2015年两次股市暴跌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各项机制不够成熟,所以股价崩盘风险更高。面对这样的环境,研究外部监督机制是否能有效地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从理论出发分析了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特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监督机制对股价崩盘的作用。由于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因素较多,并且企业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