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分子”一词来自于西方,西方对于知识分子特性的研究比较深入。中国古代的“士”或者“士大夫”与西方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极为相似,他们可以称作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国的“士”作为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自始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知识分子”的功用。相比于西方知识分子,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繁杂,他们与政治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摇摆不定。从魏晋时期绘画便逐渐作为一种表意性的情感工具进入文人的视野,并因为文人自身的特点而使之与职业画工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差异,从而对中国绘画语言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知识分子从古代——近代——现代身份的转变,中国的绘画语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分子凭借着其文化资本,采取各种不同的策略,最终确立了艺术场域内的话语权地位。知识分子身份的变化是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发生变革的内在动力之一,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从知识分子理论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入手来分析知识分子身份的转变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论文共分为四章,论文第一章是总体概括,主要是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系统梳理古代——近代——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征及其发展的内在根源。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作为本文的论述重点,分别从古代——近代——现代的知识分子之中选取了董其昌、徐悲鸿、陈逸飞作为特殊案例,从其文化资本、话语权的争夺策略等几个方面进一步论述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征,从而深入探究不同时期艺术话语方式的形成与知识分子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