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HBV感染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探讨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o89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DLBCL患者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率较普通人群及其他肿瘤患者高,有研究证实DLBCL的发生发展与HBV感染有关。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但是关于HBV感染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报道较少。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探讨伴HBV感染的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1年3月至2018年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20例有乙肝两对半检测记录的初治DLBCL NOS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总生存率是从诊断确定开始到淋巴瘤引起死亡或随访终止,与本病不相关的死亡算为截尾。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方案或利妥昔单抗加CHOP(R-CHOP)作为一线治疗。HBs Ag阳性患者常规接受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预防性治疗,从化疗开始到结束后一年停止。(2)免疫组织化学法: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3~4μm厚切片。采用Envision两步法对所有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FFPE)进行CD20、CD21、CD3、Ki-67、CD10、BCL6、IRF4/MUM1、CD5、CD30、Cy clin D1、BCL2、MYC、P53、PD-L1等免疫组化染色。(3)原位杂交法:使用Ventana的FITC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通过原位杂交进行E 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检测,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Ventana-Benchm ark XT)上进行FFPE切片上的EBER原位杂交。(4)荧光原位杂交:使用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探针对MYC蛋白高表达病例进行MYC、BCL2、BCL6基因的重排检测,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及Graph 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生存曲线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预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有DLBCL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420例DLBCL中男性237例,女性183例,男女比例1.3:1。发病年龄16~86岁,中位年龄53岁,平均年龄51.6岁。Ann Arbor分期:I期66例(15.7%),II期150例(35.7%),III期78例(18.6%),IV期126例(30.0%)。国际预后指数(IPI)低(1~2)和IPI高(3~5)的患者分别为335例(79.8%)和85例(20.2%)。B症状、肿块≥7.5cm、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结外受累部位≥2分别为104例(24.8%)、74例(17.6%)、194例(46.2%)和71例(16.9%)。随访时间为58.0~65.8个月,3年总生存率71.3%,5年总生存率64.9%,144例死于疾病。(2)DLBCL患者中HBV阳性率:420例DLBCL患者中HBs Ag+DLBCL患者127例(127/420,30.2%),HBs Ag-DLBCL患者293例(69.8%),乙肝病毒阳性率为30.2%。(3)HBs Ag+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HBs Ag+DLB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50岁,18~82岁)较HBs Ag-DLBCL小(54岁,16~86岁)(P=0.002)。与HBs Ag-DLBCL相比,HBs Ag+DLBCL患者中60岁以上的病例较少(17.3%vs.33.1%,P<0.001),疾病分期更晚(III~IV期:56.7%vs.45.1%,P=0.028),脾脏受累频率更高(19.7%vs.6.1%,P60岁、临床分期Ⅲ~Ⅳ期、伴有B症状、LDH升高、脾浸润、BCL2和MYC双表达与OS较差有关(P值均0.5)。进一步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显示:R-CHOP治疗方案,脾浸润可作为HBs Ag+DLBCL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结论(1)DLBCL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2)HBs Ag+DLBC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独立的预后因素。(3)HBs Ag+和HBs Ag-DLBCL患者的OS无显著差异。(4)美罗华可提高HBs Ag+DLBCL患者的OS。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心肌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之一,对公共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一旦心肌受到梗塞的损害,由于心肌缺乏再生能力,并被成纤维细胞取代,导致疤痕形成,心室重构及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心力衰竭。因此,如何减少梗死区域坏死的心肌细胞,从根本上挽救坏死的心肌组织并改善心功能,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疾病所面临的挑战。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iPSC
目的: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anatomic hepatectomy,LAH)和腹腔镜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nonanatomic hepatectomy,LNAH)。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方式的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ncer,HCC)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恒牙列的建立从第一恒磨牙的萌出开始到第二恒磨牙的牙根发育完成结束,这一过程横跨6-12岁的学龄期及此后至20岁的青春期。由于牙列生长发育与年龄呈现相关性,在牙列建立的过程中,在该时段可见年轻恒牙和形态及结构上发育成熟的恒牙共存牙列中,又因相应的解剖结构,在致龋菌、糖类等直接致龋因素或联合诸如外伤、碳酸饮料等相关理化因素作用下,易导致牙髓的病变进而出现根尖周病变甚至最终可使患牙缺失。故及时保护、治疗
目的:探索经β-NGF诱导后的PC12细胞机械损伤后内质网应激与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介导自噬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脊髓损伤一般会带来严重的功能障碍,而且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自噬的发现以及对于自噬在脊髓损伤的机制研究深入,包括在体内体外进行相关机制研究发现脊髓损伤早期,增强自噬有利于脊髓细胞存活,减少凋亡。在对自噬研究,由巨自噬深入到细胞内细胞器的参与的自噬,内质网是细胞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FRα在CRC组织中表达水平、FR+CTC在CRC患者中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以及FR+CTC在晚期CRC患者药物治疗疗效评价中作用,为CRC早期防治以及晚期CRC临床诊治监控提供新的生物学分子标志物及实验依据,拟进一步改善CRC预后。研究方法:采用IHC方法检测30对CRC与相应癌旁组织中FRα表达,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FRα,来定量检测的CTC
【背景】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系脑血管畸形疾病之一。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CCM患者约占20%-52%[1,2],症状性头痛有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迄今相关研究甚少。目前临床上对这类患者的处理方式不一,不同处理方法的治疗结局如何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了解其药物疗效、手术疗效及术后
研究背景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癌症并其死亡率位列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依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的数据,我国肺癌的发病率为54.75/10万人,死亡率为46.07/10万人,在各类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中高居首位,而肺腺癌已经发展成肺癌当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大部分患者初诊时为晚期,治疗困难,同时有着相对较低的5年生存率。而伴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这给了晚期肺腺癌患者新的希望,不过受
目的:研究血清HBsAg(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乙肝表面抗原)与乙肝免疫耐受期患者肝纤维化的关系,纳入血清HBsAg建立无创诊断模型预测肝纤维化程度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于2010年06月至2019年01月之间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血清学标准诊断免疫耐受期并完善肝
目的分析伴IgM沉积的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3月01日~2018年10月31日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肾内科第一次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且符合IMN诊断标准的99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口服硝苯地平治疗妊娠并发高血压急症的疗效即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立至2019年12月。检索所有收录进网络数据库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文献符合以下所有纳入标准:(1)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孕妇在研究期间并发高血压急症(收缩压(SBP)≥160mm Hg,舒张压(DBP)≥110mm 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