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博物馆交通空间多义性设计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mi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博物馆以展品为中心,在此原则之下,作为容纳展品的陈列空间在设计中占据核心地位。而交通空间大多只是作为空间联系的辅助功能存在,因而具有功能单一,空间单调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已经从展品逐渐转向观众,对观众的体验与感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公共化与共享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交通空间,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与活动,各种功能彼此融合、互相渗透。而随着交通空间功能的转变,空间形态也变得更加自由与开放,空间形态开始变得复杂化。对于交通空间场景与意境的塑造也逐渐成为当代博物馆主题与理念表现的重要手段,从而出现了空间场景的多元化。本文首先对博物馆交通空间进行概念解析,交通空间在基本形式上分为节点、线型与立体空间,同时具有导向性、开放性和粘滞性的功能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当代博物馆交通空间呈现出功能布局复合化、空间形态复杂化与场景营造多元化的多义性发展趋势。其次,由交通核、交通廊与交通厅构成的交通空间分别与其他功能空间产生复合,形成了相切、相交与内含三种空间并置形式,并通过空间共享承载了多功能空间的复合。然后,通过节点的个性强化、路径的多向连续以及界面的多维交织等设计手法以改变传统交通空间均质化的形式特点。最后,在交通场景的设计上,主题式交通场景应体现出多样化设计,体验式交通场景应注重动态化设计,而信息式交通场景应呈现出多维化设计。当代博物馆交通空间在功能、空间与场景上体现出的多义性,能够灵活适用于当代博物馆越来越综合与多变的发展趋势,可以促进交通空间的多功能使用,形成灵活的空间形态并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场景氛围。
其他文献
笔者以北京、天津分区县的四普、五普人口数据为实证研究基础,对两市的人口迁移与空间布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发现京津两市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域空间接近,但是
我国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明确规定:建筑物的空调采暖年耗电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主要的城市类型之一,是指“因当地资源开发而兴起,并在一段时期内,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城市类型;这里的资源主要指工业化时期对
近年来我国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他们的存在与发展将给城市带来深远影响。特别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低收入流动人口,由于其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与城市人口不同,加之历史遗留问题等因
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重返城市滨水地段的建设热潮,滨水地段以其独特的水文、地貌、人文、历史而备受人们关注。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规划设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来开
2005年《西安宣言》颁布以来,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大遗址的保护也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强度背景下迫在眉睫,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强调大遗址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展,运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要素流动与集聚理论和城乡人口流动理论,在众多学者及最新国家相关会议对新型城镇化认知的基础上界定了
本文在重新认识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对居住空间演变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居住空间的情感性要求,并在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的过程中,以模糊情感为切入点,并始终坚持整体体系的原则,
我国乡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伴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的需求,乡村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建筑能耗增长,乡村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建筑节
论文以何家沟平房区段规划设计项目为例,以景观生态为研究视角,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成果,系统的提出了从战略策划到区域规划再到景观实施三个层级的应对策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