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成丝过程中光信号的放大机理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bang027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梅曼发明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起,人们便一直致力于从激光脉宽以及峰值功率这两方面不断地对激光技术进行改进。激光从最开始的连续光发展到后来的纳秒脉冲、皮秒脉冲以及现已十分成熟的飞秒脉冲,甚至将来会缩短到阿秒脉冲;激光脉冲的功率也从910瓦提升到1210瓦、1015瓦。随着超短超强激光脉冲的出现,人们发现当激光脉冲作用于透明介质中时会产生非常细的丝状物(即“成丝”),并且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强,成丝的传播距离远超过了理论上光束的瑞利长度,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成丝就是超短激光脉冲与介质中的分子原子相互作用,将其电子电离后留下的等离子体通道,它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而不发生衍射。由于成丝形成过程中伴随着许多非线性效应的产生,使得成丝在众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们通过收集分析成丝过程中辐射出来的荧光信号来判断物质成分,但由于荧光光谱强度较弱,不易进行远程探测。本文将采用泵浦—探测系统对飞秒激光成丝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光信号放大现象进行研究(光放大信号的强度比之前观测到的荧光信号高出几个数量级),以便将来更好地应用于遥感控制或者远程大气探测等。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对飞秒激光脉冲在介质中形成成丝这一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就其成丝原理:自聚焦与等离子体散焦之间的动态平衡,展开论述,并介绍了形成成丝的三个物理模型:自引导模型、移动焦点模型、动态空间补偿模型。接着对成丝中产生的非线性效应进行介绍,这些效应使得成丝具有了独特的性质,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为光放大信号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对飞秒激光脉冲在空气成丝中所产生的391.4nm的光放大信号进行理论分析,并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验证其产生的物理机制。实验研究表明:当且仅当探测光的光谱包含有391.4nm这个波长,才可以观察到光放大信号;不论泵浦脉冲和探测脉冲同向还是反向传播,实验上都可以观测到391.4nm的光放大信号;当泵浦脉冲和探测脉冲在时域上完全分开了,光放大信号依旧存在;光放大信号随探测光功率呈线性变化关系。这些结论说明391.4nm光放大信号是由受激辐射机理产生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观测到光放大信号随着成丝长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这一特性在遥感控制领域以及远程大气探测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3)从理论上对飞秒激光脉冲在空气成丝中产生的394.3nm的光放大信号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其产生的物理机制。实验结果表明394.3nm处的光放大信号是由四波混频机制产生的。理由如下:首先,当探测脉冲频谱改变时放大信号所对应的波长发生变化,即通过调节相位匹配实现波长可调谐;其次,泵浦脉冲和探测脉冲一旦在时域上分开,光放大信号就会消失,因为相位失配;最后,394.3nm处的光放大信号的光强与泵浦光光强的平方成线性关系,及满足四波混频过程中光强之间的关系式。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铜铁矿结构ABO2和稀土铬氧化物AB1-xBxO3型化合物均是典型的强关联电子体系。其中存在自旋、晶格、电荷、轨道等多种耦合相互作用,从而具有磁相变、磁电耦合效应、磁致伸缩、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在对中国大陆宽频带数字地震信号连续波形数据的分析中,发现其中普遍存在有一种非常低频的微弱地震信号,通常湮没在地震观测的背景信号中。该信号的周期范围在30-120s之间,持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源供应的需求正在引起社会和政治动乱的剧烈升级。如今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以上这些均迫使着我们寻找效率高且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临界现象在复杂网络的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已经发现复杂网络的适应度模型(fitness model)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映射到玻色统计中并演化出类似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
本文概述了原子核结构理论的研究发展历史和几种主要的原子核结构模型,介绍了相对论平均场(RMF)的理论框架及其对原子核结构的描述,利用形变约束的相对论平均场模型对Mo 同位素链
四川省雅安市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首批进行了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本调查报告对这次试点的背景和成效、做法与探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中存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