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是我国建国以来罕见广泛的专家参与咨询制度化举措。从改革开放初期依靠专家总揽经济规划、到“胡温”执政时期专家投身社会活动,中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在不断推进;专家作为政策“参谋”的角色不断明晰;知识作为决策循证的作用不断凸显。但专家得以真正制度化、有组织、大规模参与到各级政府决策咨询中,则在2015年两办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之后。“智库”对于中国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国内智库建设如火如荼,但关于智库运作机制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1)中国智库在建设中,吸收借鉴了很多西方成熟智库的运作机制特征。西方智库的运作机制是否适应于国内?如果二者有差别又体现在哪里呢?2)智库的知识产品体系走向多元、传播方式花样翻新,但对于智库知识产品的价值来源的问题并没有系统性答案。3)专家人才网络培养备受重视,“小机构”带动“大网络”的运作模式被广泛认可。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强调智库的研究实体属性呢?4)国家积极建立适应中国智库发展的“政策分析市场”,这是否意味着公众讨论空间也会更加活跃?目前国内外智库研究路径存在较大差异,国内关注智库运作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人、财、物等静态指标要素的分类整理上,缺乏对智库内部或者内外资源流动的深层解释。 本文拟从知识价值实现这一贯穿智库运作活动始终且反映了智库运作根本目的的视角考察中国智库的运作机制问题。本文选择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拟从当下中国新一轮智库实践经验资料中获得智库运作的理论模型,从而对上述存在争议的诸多问题提供思路。 本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研读知识价值理论和智库研究成果并综述。以期在对“知识价值实现”这一过程理解之上,观察中国智库的运作机制。综述包括知识价值、政策分析市场、智库内涵等概念辨析、国内外知识价值理论综述和国内外智库研究综述等部分。2)学习运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扎根理论方法内核及操作方法的学习,确定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步骤;组织专家访谈并广泛搜集网络访谈组成原始资料;通过经典扎根理论的实质性编码(开放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理论性编码两阶段三个步骤逐步抽象出知识价值实现视角下的智库运作机制理论模型。3)对形成理论模型中的各核心范畴及主要子范畴进行解释和讨论,丰富理论架构、提炼范畴间关系、形成研究结论。4)利用理论饱和度检验和专家网络调查两种方式对形成的理论模型进行效度检验。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结论)为:1)智库知识产品的价值来源于三个方面,即机构知识优势、知识生产者和知识生产工具。机构知识优势是智库长期运作中脱离出个体存在的机构知识“资产”,它包括知识内容和同行认同感的双重累积,通过多种路径为知识产品贡献了价值;知识生产者是产生新知识的唯一源泉,智库的知识生产者活动受机构制度调控,完成对机构知识优势和生产工具的学习利用;知识生产工具是知识生产中可复用的工具方法,只有利用先进的知识生产工具才能贡献相对价值。2)中国智库在机构内部的知识生产活动和价值聚合过程在向西方智库趋同。根据本文的理论模型,二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智库面对的政策需求及与需求的互动上。本质上说,中西智库的差别是由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外生决定的。3)在“开放办智库”的背景下,必须强调智库作为研究实体机构的性质。本文理论模型中知识产品的三个价值来源中只有机构知识优势是根植于智库机构本身的,它能够为知识生产者所用、为智库形成品牌认知且短时间难以被模仿。而机构知识优势的培育需要持续不断的政策研究活动及成果产出。4)国家改善智库所处的政策分析市场环境,使得智库有更多的途径对政府直接施加影响,可能削弱智库使用间接渠道的积极性;同时大规模智库建设吸收了更多的专家资源,智库作为规范组织,反而可能从制度上约束专家参与公众讨论的积极性。 本研究创新点如下:1)针对现有国内智库运作机制研究的不足,考虑了政策需求及其与智库间互动对智库运作机制的影响,对中国智库运作机制给出了系统阐述;2)从智库运作机制模型讨论了国内决策咨询环境变化;3)将扎根理论这一方法引入中国智库研究中,对把握中国智库实践、形成理论抽象给出思路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