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褐斑病病原学、组织细胞学和化学防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u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Diplocarpon mali Y. Harada&K. Sawamura(无性世代为Marssonina coronariae(Ellis&J. J. Davis) J. J. Davis)引起的苹果褐斑病是导致我国苹果树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在我国苹果产区中度至严重发生,流行年份重病园79月间的落叶率高达80%100%,严重时导致苹果秋后二次开花,不但降低了苹果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极大地削弱了树势。然而由于该病菌分离培养困难,对其生物学特征、致病机理及其所致病害的发生规律等基础信息了解甚少,新药剂筛选和品种抗病性评价难以实施,致使生产上对该病害的防治一直处于盲目被动状态,无法有效控制病害发生流行。因此,本研究利用多种研究技术和方法,拟首先揭示病菌的病原学特征以及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进而开展病害的化学防治研究,从而为生产上科学、有效地控制病害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不同分离方法和培养基获得了苹果褐斑病菌的纯培养物近300株。本研究分别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生孢子团分离法和单孢子分离三种方法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10%V8培养基、苹果叶片葡萄糖琼脂培养基(ALDA)和苹果叶片煎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ALEDA)上皆分离得到了苹果褐斑病菌,但组织块分离法和分生孢子团分离法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单孢分离法污染少,成功率高达90%以上,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2.明确了苹果褐斑病菌的培养特征,发现其在不同培养基上25°C黑暗培养1个月后菌落大小、形态和繁殖体产生情况有明显差异。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直径约为7mm,黑褐色蚯蚓粪状,无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未观察到子实体;在10%V8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大小与PDA培养基上相当,黑褐色、边缘呈放射状,气生菌丝白色、稀疏,基内菌丝深褐色,有子实体;在ALDA培养基上菌落直径约7mm,黄褐色,气生菌丝金黄色、茂密,基内菌丝深褐色,有子实体;病菌在ALEDA培养基上菌落直径约2mm,黄褐色至黑褐色,气生菌丝少许,无基内菌丝,子实体生于菌落表面。3.通过液体振荡培养后测量菌丝干重的方法,明确了苹果褐斑病菌的生物学特征。以未加碳源和氮源的Czapek培养液为空白对照比较了6种碳源、3种氮源对病菌生长的影响,发现葡萄糖等对病菌的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蛋白胨是最佳氮源。比较供试的13种不同营养液发现病菌在马铃薯胡萝卜葡萄糖培养液(PCDB)、马铃薯胡萝卜蔗糖培养液(PCSB)和胡萝卜葡萄糖培养液(CDB)中的菌丝生长量和产孢量最大。以PCDB(或PCDA)为培养基质研究了温度和酸碱度等环境条件对病菌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病菌在低于等于5°C和高于等于30°C条件下无法生长,25°C是该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病菌在pH值小于等于3和大于等于9的环境条件下无法生长,pH58的环境下生长良好且有利于分生孢子产生。4.建立了苹果褐斑病菌室内毒力评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来源于陕西省10个区县的40株病菌的毒力进行了评价,初步明确了陕西省苹果褐斑病菌群体的毒力结构。通过离体叶片定点定量悬滴接种分生孢子的方法,从4个苹果属砧木(M26、新疆野苹果、花叶海棠和山定子)和3个栽培品种(富士、嘎啦和秦冠)中筛选出发病早、发病率高、病斑较大、产生分生孢子盘数目较多的新疆野苹果作为病菌毒力评价的指示材料,以接种后10d的病斑直径作为评价指标对病菌的毒力强弱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供试菌株的毒力差异显著,按病斑直径划分为弱毒力(0<D<2mm)、中等毒力(2mm≤D≤6mm)和强毒力(D>6mm)三个毒力类群,其中中等毒力的菌株为优势类群,在群体中所占比例达到72.5%。但菌株的毒力差异与地域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5.利用荧光和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褐斑病菌在苹果叶片上的侵染致病过程。发现褐斑病菌似乎通过一层胶状物质将分生孢子附着在叶片表面。接种后6h分生孢子即可在叶片上、下表皮萌发入侵,1224h为侵入高峰。病菌既可以通过芽管直接穿透叶片角质层,也可通过在芽管顶端分化形成附着胞侵入。侵入后病菌在寄主角质层下和细胞间隙扩展,并在寄主表皮和叶肉细胞内形成像专性寄生菌一样的吸器结构,据此推测此时病菌为活体营养。至接种后5d发现有胞内菌丝存在,说明病菌很可能已经进入死体营养阶段。与此同时,观察到大量角质层下菌丝平行排列形成角质层下菌丝束(SHS),从侵染点呈辐射状向外扩展。菌丝束可不断分支、扩展并可向下生长入侵寄主组织,再次形成胞间菌丝和吸器,成为该病菌快速扩展和繁殖的主要手段。接种后7d左右叶片上出现分生孢子盘。6.通过组织细胞学技术观察了寄主细胞受侵染后产生的抗病反应特征。结果显示,侵染前期侵染点周围的表皮细胞壁荧光反应明显,有胼胝质沉积,且幼嫩叶片比成熟叶片表现得更为敏感和强烈。但病菌进入叶肉组织后,寄主细胞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如质壁分离、叶绿体肿胀解体、细胞核消解、原生质体紊乱以及细胞死亡等细胞病理学特征,并与症状出现相吻合。7.本研究首次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毒力进行了室内测定,发现有机硫杀菌剂丙森锌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分生孢子盘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差,其EC50分别为1.07μg/ml,1.70μg/ml和6.76μg/ml,说明其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盘产生的抑制作用明显,戊唑醇的EC50分别为0.06μg/ml和0.055μg/ml,苯醚甲环唑的EC50分别为0.009μg/ml和0.024μg/ml,说明其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两种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差, EC50分别为128.825μg/ml和331.131μg/ml。8.本研究还通过田间防治试验明确了陕西关中地区苹果褐斑病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2005-2006年不同喷药时间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月下旬至6月上旬(花后至幼果期)喷施23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代森锰锌即可有效控制当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说明此时是保护性杀菌剂喷施的关键时期,也可能是田间病菌初侵染的高峰期。而病害发生初期(陕西关中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内吸性杀菌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时喷施12次内吸性杀菌剂如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或QoI类杀菌剂嘧菌酯等,即可有效减轻当年病害的危害,病害防治效果皆可达到80%以上。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特别是我国旅游景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使景区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为满足游客观光、休闲
合成了含有3,5-二甲基和3,5-二氯取代基团的混合型淀粉(苯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CSP-2),并作为手性体分离材料涂敷在氨丙基化多孔硅胶表面,制得新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用手性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之一,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方式,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昌黎地秧歌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息息相
<正>(参保人员)一、哪些人员可以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已参加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均可申请办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备案:(一)异地安置
陕南作为陕西省三大自然区域之一,尽管其资本主义萌芽较早,但较长时期以来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却一直较为缓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选择陕南地区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的一个区域
<正>近两年来,我在听课中发现了一些富有个性、生动的教学方法,教师由于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而深得学生的喜爱,课堂教学效率也有明显的提高。由于这些方法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人们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和人对自然的实践态度,其中,从伦理的视角去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发展了,部分劳动,机器代替了双手,机器劳动取代了人身劳动,
随着各国老年人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已成为了世界各国的难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总人口数和老年人口数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更是日益严峻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加入WTO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现阶段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最有效的载体。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