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丢失——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解读《路》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atcat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是科马克·麦卡锡的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曾于2007年获得普利策奖,随后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本文试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小说中人物自我的遗失。通过分析,本文揭示出当小说中大自然和社会体系消失时人类失去自我的原因。由于自我的遗失而产生的影响给读者留下普遍的启示:人性中黑暗面的破坏力极大,它会使自我蒙蔽,进而走向罪恶的深渊,最终毁灭人类和社会的存在。这一分析过程提醒读者去关注现实世界中令人担忧的人类生存环境。本文研究意在探求人类行为与精神的关系、人类活动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道德问题。本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作家、小说《路》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遗失自我的表现:本我主导的人格结构、文明丢弃、快乐追寻、攻击本能、歇斯底里的杀戮。这些扭曲的精神状态是由佛洛伊德理论中焦虑和恐惧引起的,并最终加剧成歇斯底里,表现为对杀人的迷恋。对小说中人物人格结构的研究表明本我在心灵三个部分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小说中人类活在一个本我统治的条件下。出于对死亡和被杀害的恐惧,人们脱下文明的面具,退化成野蛮人,并走向歇斯底里的杀戮中。第三章从以下从两个方面分析自我遗失的原因以及这种遗失所造成影响。外因来自于故事中外界环境和小说所处时代背景的混乱,内因在于人性本身的黑暗面。自我的遗失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自我的死亡、大自然的毁灭以及文明的终结。人类歇斯底里的杀戮,表面上看是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伤害,实际上却是随着他们对大自然和文明的破坏走向人类自我的毁灭。本文第四章试图在自我遗失的世界里找出重塑自我的可能出路。虽然作者揭露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以及人类的暴行,但是作者也赞美了人类内心的正义与坚强的意志,并在字里行间中暗示了重建自我的希望。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文试图阐释荒原中人物丢失自我的原因和他们是如何因此放纵自己的。当外界约束消失的时候,人精神中受压抑的部分便会战胜理智,从而控制人的行为。小说中处在食物贫乏的人类在受到死亡恐惧的刺激与本我和本能的驱动下走向了歇斯底里。从此,人性中的黑暗暴露出来,人失去了身份并退化为野蛮。由此,本文试图激发对现实世界中的人性、人类生存环境、人类的未来以及自我拯救的普遍思考。由此可见,《路》是一部向全人类敲响警钟的启示性小说,没有名字的人物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其他文献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为当代英国文坛的著名作家之一。石黑一雄一直以“国际主义作家”自诩,他力图创作出不分国籍、不论性别的普世性作品,其作品的永恒主题为责任与命运。《
各种电子设备日益复杂化,促使设计人员寻求一种新的设计步骤.
查尔斯·弗雷泽的处女作《冷山》因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以及人与土地的情感而获得美国各大图书奖项。前人主要对《冷山》的主题如爱情,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对家园的渴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英语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成为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学科,与英语教与学有关的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然而,对有“工作母机”之称的英语教师
《我不是潘金莲》是作家刘震云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也是刘震云获茅盾文学奖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于2002年第一次出版,由其改编的电影还未在国内上映,就已在国外斩获多
学位
伊恩·麦克尤恩“无疑是当代英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尚必武,2010:20)他曾六次提名英文文学成就最高奖项—布克奖,虽然只有一次成功的问鼎。至于他的五次落选,按照
随着智能化楼宇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而且有效的减少了能源损耗,实现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与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具有较好的符合性。文中分析了楼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