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时期,经济结构正逐步优化,服务产品已成为消费主体,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趋提高,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份额的快速提升。其中,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78年的23.94%上升到2014年的48.19%;服务业就业份额从1978年的12.18%上升到2013年的38.5%。虽然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成绩显著,但是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成本病”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主要表现如下:(1)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滞后现象;(2)服务业就业份额较快提升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而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为减少“成本病”带来的消极影响,研究出一种有效途径十分必要。 通过整理国内外现有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对各经济体中服务业“成本病”的存在性问题讨论居多,而系统性探讨如何减少“成本病”消极影响的研究较为鲜见。因此基于服务业内部结构,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消费性服务业与公共性服务业),并以此建立基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扩展的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然后利用我国2003-2013的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我国整体服务业中的“成本病”问题主要是非生产性服务业的“成本病”问题;(2)“成本病”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根本原因是服务产品自身特点决定的与制造部门的信息技术结构差异;(3)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提高整体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和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因此有利于减少“成本病”的消极影响。 基于上述结论,为减少服务业“成本病”的消极影响,主要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建议:(1)微观层面,积极促进生产性服务活动从制造业部门剥离;(2)中观层面,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3)宏观层面,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此外,还从市场供给与需求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从而实现减少“成本病”消极影响的目的。另外,文章还提出应该注重服务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异质性,保证非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