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一方面能够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效益与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社会效益。但由于这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被置于了公共领域,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使得耕地所产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未能纳入到耕地利用收益之中。这样,在忽视耕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土地利用机制下,耕地利用比较收益低下,耕地利用者和经营者的耕地保护意愿降低,并产生比较利益下的耕地非农化潜在驱动力;同时,经济发达地区耕地占用成本外溢,诱使发达地区竞相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可见,耕地利用和保护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速度加快的根本原因,影响和制约着耕地非农化驱动机制的作用过程,决定着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的大小和方向。而耕地非农化速度过快,不仅导致耕地资源大量浪费和非农建设用地配置效率低下,而且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运用外部性理论、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理论,以及城乡与区域统筹发展理论,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焦作市为研究区域,系统开展了耕地保护外部性作用机理及其经济补偿机制研究。重点阐明了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内涵、类型和特征,揭示了耕地保护外部性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明晰了耕地保护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的理论依据、补偿的接受主体与给付主体,提出了耕地保护外部性测算和经济补偿标准确定方法,构建了面向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的区内和区际补偿一体化的动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并分析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同时将整治后耕地的经济补偿纳入到整个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之中。本研究的开展,有利于揭示耕地保护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机理以及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运行机制和效应,丰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研究的基础理论;同时可为国家和地区在具体确定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范畴、方式和标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包括八章,各章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第1章:前言。基于耕地保护外部性对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影响及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理论体系和政策的缺失,提出耕地保护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这一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同时在对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和评述基础上,归纳了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可能的研究创新。第2章: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理论基础。将生态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理论进行融合,并结合耕地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作为资源的分布差异性,提出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核心问题和环境经济学基础,公共物品属性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途径选择的公共经济学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效益)理论是确定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价值基础和理论依据,城乡与区域统筹发展是耕地保护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体系构建的依据和目标,生态位理论可有效测度分析耕地变化的持续性及其耕地非农化驱动机理,从而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3章:耕地利用效益体系重构及其外部性分析。根据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作用过程及其效果形态和特征的不同,重构了耕地利用效益体系,并对其内涵予以界定和明晰。在此基础上,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对耕地生态社会效益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引入生态位理论,构建了耕地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主导效益生态位驱动力模型,并以研究区域为例,对耕地保护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机制进行了分析。第4章:耕地保护外部性测算。在全面分析各种外部性测算方法的内容、原理、技术过程和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耕地保护外部性具有显著的外溢性特征,提出了耕地保护外部性测算的假设条件和方法,并运用综合方法(当量因子法、替代/恢复成本法的综合)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研究区域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以综合方法测算出的历年耕地外部效益处于递增趋势,表明耕地生态社会效益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耕地资源的稀缺性增强而增加。同时社会效益在外部效益整体中的构成比重显著上升,表明粮食安全效益和社会保障效益的重要性将日趋凸现,同时也表明以往忽视社会效益的单纯的耕地生态效益补偿是片面的。在以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所调查的农户和城镇居民中,农户对耕地生态社会效益认知度及其重要性认知度均低于城镇居民,该特征可能是影响耕地保护支付率高低重要因素之一。从支付工具选择看,农户多倾向于“义务劳动”的选择,而城镇居民选择“义务劳动”与“出钱”基本持平,其原因可能在于农户的可支配的闲暇时间要远高于城镇居民。第5章: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及其动态性。首先提出耕地保护区内经济补偿标准和区际经济补偿标准测算的假设条件和思路,然后在农用地分等基础上,对研究区域及其所包括的各县(市、区)耕地质量及分布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不同级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确定耕地级别的调整系数,在此基础上测算出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综合方法的不同级别单位面积耕地生态社会效益作为区内各级别耕地保护最低和最高经济补偿标准。同时依据研究区域内各县(市、区)不同级别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测算出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综合方法的各县(市、区)区际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盈余/赤字,其值可作为耕地保护区际最低和最高经济补偿标准。其次,在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区域各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系数、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系数以及物价总指数变化的基础上,测算出研究区域耕地保护最高和最低经济补偿标准的动态性及其变化特征。最后通过将农用地分等定级所确定的耕地质量级别体系与整治后耕地质量等级体系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低进行比对,确定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级体系与原有耕地质量级别体系的对应关系,从而将整治后耕地的经济补偿统一纳入到整个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之中。第6章: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接受和给付主体分析。在对耕地保护主体概念、类型界定及其行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耕地保护外部性供体的属性和特征出发,界定和分析了耕地保护的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接受主体;同时,在对外部性受体的概念、作用模式及其外业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界定和分析了耕地保护的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给付主体。第7章: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及其补偿效应分析。在对耕地保护的区内经济补偿概念模型和区际经济补偿概念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保险+社会保障+实物技术货币一体化的区内经济补偿机制”和“基于上级政府调控和财政转移支付的耕地保护区际经济补偿协商机制”,并对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主体类型、补偿方式、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概念、类型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农户问卷调查,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耕地保护基金筹集的“三阶段渐进发展模式”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保障体系和保障措施。第8章:研究结论与讨论。总结全文,综合本研究主要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对论文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等进行讨论。
其他文献
背景人口老龄化是人类跨入21世纪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中国已经在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们
基于浙江"块状经济"优势,高质量打造"线上互联网网络+线下地理空间网络"全球网络经济二元模式,绘制全球网络经济地图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国际分工,第二
华蓥山区旅游资源丰富,为了避免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华蓥山旅游区应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从华蓥山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入手,分析了华蓥山旅游区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华蓥山
生产工艺及剪切温度、剪切机转速、剪切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改性沥青的性质有重要影响。本文对使用高速剪切机的直接剪切法和使用双螺杆挤出机的母料法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
气田开采应用井下气水分离技术可将气井的产出水直接回注到地层中,该项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本文提出采用管柱式旋流气液分离器进行井下气水分离,并将气水分离
<正>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3次/周),粪便干硬难下,或粪质不干但排出困难,或有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时需手法辅助的一种疾病[1]。便秘是生活中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之一,普通
在现代化都市中,越来越多的城市输电线路均采用电力隧道的形式敷设高压电缆。目前,大部分电力隧道内均采用有线通信方式,以满足信息监控、应急通信需求。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监
目的:为了阐明蚂蟥Whitmania pigra,水蛭Hirudo nipponia种间遗传分化系统关系。方法:运用ITS测序分析我国不同地区蚂蟥W.pigra、水蛭H.nipponia核糖体ITS碱基序列差异,用MEG
油田采出液含水率急剧上升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提高油水分离效率对油田的正常生产和减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油田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立式沉降罐作为研究对象,利用FL
为了保护农地资源,特别是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实行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限制了农用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