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发展与环境法立法思想嬗变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c2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法思想是法律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决定了具体制度的设计以及其在实施中的效果。对于环境法律而言,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立法思想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而这些各异的价值取向又和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观相契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在这发展的背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破坏严重,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致使环境群体事件在全国各地呈现高发不下的态势。这迫使党和政府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随着反思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共在十八大中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把构建生态文明提上了日程表。党和政府发展观的转变,必然需要法律规范来具体落实转变了的发展观,环境法律事实上就承担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在环境法律中更好的承载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外环境立法思想的演变过程,特别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飞速发展和物质极大丰裕的同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在环境危机的重压下,全社会对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反映在顶层设计上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经济发展理念的变化促使了社会文明观的变化,也给生态文明的提出奠定了现实基础;然后,文章对现存于环境法律中诸多价值理念和立法原则进行了反思和检讨,总结出如下问题:价值共识被部门利益裹挟、风险预防观念偏差、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不完善、区域环境正义失衡。其次,文章介绍了环境立法思想完善的方向,即按照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探索应然层面的环境法立法思想。此部分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意蕴进行阐释,梳理了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变化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然后对“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承载主体与落实路径进行探究,具体解析了生态型经济、生态型政治、生态型文化和生态型社会的理论意蕴,提出将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领域,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定位作了阐释,并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部分介绍了环境法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生态进路。通过对生态型政治思想、生态型经济思想、生态型文化思想、生态型社会的逐一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包括拓展生态民主的制度空间、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和培育环境意识等,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会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制度空间和发展的方向。第四部分是对《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进行评析,通过“依可持续发展观确定环境法的目的”和“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价值理念完善环境法”两节内容对其具体展开。第一节通过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精神的理解,对《环境保护法》(2014)的立法目的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给出了解读的依据与结果;第二节对环境行为、环境损害和环境影响程度进行了诠释,对其重要意义进行了说明,并将其界定为完善环境立法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对大容量,高质量交通方式的需求迅速增长,地铁正成为城市越来越重要的交通工具,地铁站周边高层建筑,地下商场等开发将
在西部大开发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之际,本刊就陕西如何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问题采访了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指土壤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微生物种类、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这些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化程度。一般认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基因、物种、种群以及
介绍了某机载预警雷达的组成、功能、技术指标,并对公开资料进行了反推验证,仿真了该型机载预警雷达的天线方向图,分析了对该型雷达进行干扰所需的灵敏度、干扰功率指标,可为
我们国内乳猪料的研究在经过‘七五、八五’计划攻关后,取得了显著绩效,使乳猪料水平提高了很多;就配方技术而言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就大规模生产产品的品质及稳定性而言,与合资
通过对各国电子对抗发展的横向对比,深入探究电子对抗的时代性变化,并对前沿理论、技术、战法等进行分析研究;随后,探讨了电磁频谱对电子对抗的影响,理清二者关系,分析存在争
目的 分析“云克”与^153Sm-EDTMP(乙二铵四甲撑膦酸)联合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125例骨转移癌患者,单纯“云克”治疗25例,单纯^153Sm-EDTMP治疗76例,“云克”与^
陈逢显的雕刻“追求一毫米”,因此被台媒誉为“台湾微雕第一人”,曾创作出世界上最小的猴子、熊猫、羊、紫砂壶等,均以毫米计。在他看来,把微雕艺术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薪传下去,是
城市地表沉降是一种不可逆的极具危害性的地质灾害。为深入、系统的掌握城市地表沉降现状和发展趋势,北京市已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并将地表沉降监测纳入城市常态化监测实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