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桥梁风致侧向抖振混合控制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2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跨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桥梁的抗风问题日益引人关注。传统的抗风方法和措施己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控制桥梁的风致振动已经必不可少。   颤振、驰振、抖振与涡激振动都是桥梁风致振动的四种主要形态,本课题提出一种控制桥梁侧向抖振的混合控制系统,在每个桥塔横梁与主梁连接处设置6个粘滞阻尼器,考虑到美观和安装方便以及对侧向抖振的有效控制,其中两个和主塔中心线重合,另外四个分别与主塔中心线成45°夹角,利用其侧向分力来控制主梁侧向位移。在主梁跨中两箱中各设置9个TMD,从而有效地抑制桥梁风致抖振响应。通过抖振响应的频域分析方法,得到混合控制下结构侧向抖振响应的方差。并运用谐波合成法模拟技术得到桥址处随机风速时程样本,采用随机信号分析处理技术对模拟样本进行校核。   最后,以某大跨斜拉桥梁为实际工程背景,建立了全桥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无控结构、仅安装粘滞阻尼器结构、仅安装TMD结构、同时安装粘滞阻尼器和TMD结构的桥梁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并对混合控制系统控制风致侧向抖振的性能作出评价。分析结果显示:   (1)粘滞阻尼器和TMD混合控制方案可较好地抑制大跨度桥梁风致侧向抖振响应,位移与加速度根方差降幅(都达60%以上),从而可保证大桥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2)混合控制效果优于任意单个控制效果,但其效果低于以上两项控制效果的代数叠加,并且混合控制对位移的控制效果更加明显。   (3)从混合控制结构与单个控制器结构跨中节点侧向抖振时程曲线可以看出,混合控制效果更加依赖于TMD,并且单个控制效果也是TMD优于粘滞阻尼器。
其他文献
弄清楚既有的抗震能力不足的建筑物,是对其进行加固的前提,对于减轻未来的地震灾害是十分重要的。中小学建筑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着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未成年人的成长也直接关系
学位
离子在土中的运移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理论基础都是传统的Fick定律,该定律假定离子运移仅受浓度梯度作用,与系统中的电场无关,由于物理模型的
学位
地面沉降是国内外都十分关注的一种复杂环境地质问题,是指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现象。它是一种缓发型灾害,不易被人们觉察,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易发性、累进性、不可逆等特点,对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西安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也出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自上世纪70年代至上世纪末,地面沉降愈演
高速铁路以其快速、经济、安全舒适等优势,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我国通过新建客运专线、大范围提速等举措来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同时,列车高速运行加剧了轮轨系统的动力相
高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超限高层建筑在我国大量的出现,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该类建筑进行研究,但是对超限剪力墙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整体性的
我国黄土分布广泛,滑坡类型十分典型,从理论上探讨其形成、运动机理可以为地质灾害相关部门确定成灾范围和进行时间预报提供技术支持,从而规避滑坡风险,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桩基承载性状分析计算是目前桩基理论研究的难题之一,传统理论的简单结果与工程实际相差较大,所使用的经验修正系数在实际工程中往往无法精确取值。尽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桩基
自20世纪70年代,为了争取建筑物有较大空间、满足建筑体型变化等功能要求,带转换层结构或设置转换构件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结构设计中。转换层结构已经成为了现代高层建筑的一种发
学位
填充墙框架结构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形式中。历次地震中,均有大量的填充墙框架结构在地震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关于普通黏土砖的填充墙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