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2009年5月(春季)、9月(夏季)和12月(冬季)在海州湾南部海域(34.50°~35.00°N和119.40°~120.00°E),与2009年12月(冬季)、2010年4月(春季)与8月(夏季)在东海南部福建中部莆田近海海域(24.90°~25.25°N和119.15°~119°60’E)的虾类调查资料,对处于暖温带气候区的海州湾南部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将处于亚热带气候区的莆田近海海域的虾类与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海州湾南部海域虾类以5月虾类资源量最高,9月最低,12月较9月有所回升,分别以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日本鼓虾等为主要优势种。5月和9月虾类平面分布趋势均为西北外侧和东南水域较低,南面沿岸较均匀,东部和中部出现最高值;12月北面和南面近岸资源量较低,其他水域较均匀,最高值出现在东部水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海州湾虾类资源量与底盐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他水文因素无显著相关关系。此外,优势种生态习性、赤潮和径流等是影响海州湾虾类数量和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2)海州湾南部海域虾类群落具有典型的近海暖温带特征,隶属黄海南部虾类区系,其中春季和冬季虾类暖温性显著,主要优势种有日本鼓虾、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及戴氏赤虾等,夏季暖水性特征相对增高,以刀额新对虾、细巧仿对虾及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为优势种。3个季节共鉴定虾类8科13属19种,其中冬季种类数最多(18种),同时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最高,k-优势度曲线较平滑,具有较稳定的群落结构,而春季和夏季种类数较少(9种),多样性亦较低。运用聚类和二维非度量标序对冬季群落结构相似性进行分析,表明冬季海州湾南部海域虾类主要可划分为3个群聚类型,为近岸组、灌河口组及东面外侧组,该划分同环境背景间的一致性较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海州湾南部海域同莆田近海海域在虾类种类组成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似性表现在共有种主要为中国海域广布种以及能够进入黄海的暖水种,如周氏新对虾等;差异性表现在特有种上,各自表现出显著的暖温带和亚热带虾类区系特征,如海州湾南部海域冬季出现大量冷温种脊腹褐虾,而莆田近海海域出现多分布于东海南部及南海海域的暖水种,如假长缝拟对虾和脊额外鞭腕虾等。季节变化上,海州湾南部海域以冬季种类及群落多样性均最高,可能是由于其外侧海域水体受到冬季黄海暖流西侧支流一定影响;而莆田海域以春季最高,可能与该季节浙闽沿岸流势力增强,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有关。两水域优势种与重量种更是分别体现了较强的暖温性和亚热带性,而且莆田近海海域虾类优势种的规格明显大于海州湾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