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cd04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化工产品,在环保型溶剂、涂料、制药及燃料添加剂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被誉为21世纪有机合成的―新基块‖,其绿色合成路线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DMC合成方法,但主要缺陷是甲醇转化率低,催化剂易于失活。为此,本论文的重点工作是:利用模板法合成介孔材料,以其为载体制备出负载型的Pd、Cu催化剂,考察该类型催化剂上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反应性能,同时研究载体、助剂和活性组分前躯体等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1.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其负载的Pd-Cu双金属催化剂的反应性能。以SBA-15为模板,蔗糖为碳源,合成出介孔炭材料。SEM,XRD和N2物理吸附测试结果显示:介孔炭呈棒状,质地疏松,有序度良好,表面积大,且孔道分布均匀,孔径集分布中在4nm左右。将合成的介孔炭作为载体应用于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反应中,活性评价结果显示:甲醇的初始转化率很高,达到了27%左右,可是产物对甲醇的选择性偏低,只有7%。随着反应的进行,转化率逐渐下降到18%,而DMC对甲醇的选择性在6h则升高到30%,且在随后的测试段内保持稳定。对比活性炭负载的催化剂反应性能,可以看出炭质载体的孔结构的改变、孔径的增大并不能有效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说明本反应体系所涉及的传质阻力较小,影响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关键因素应是金属活性物种的分散度。2.以多羟基化合物为助剂修饰活性炭(AC)负载的Pd-Cu双金属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显示:未添加助剂时,甲醇的转化率为15%,DMC对甲醇的选择性为36.8%。而添加适量的丙三醇后,甲醇的转化率达到27.5%,DMC对甲醇的选择性达到92.1%。XRD,SEM,TEM等表征结果表明:多羟基化合物助剂的添加,能有效提高金属活性组分的分散度。3.活性组分前躯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考察了CuCl2, CuO, Cu2(OH)2CO3等作为前躯体制备的催化剂上,甲醇羰基化合成DMC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CuO, Cu2(OH)2CO3等作为活性组分时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当以Cu2(OH)2CO3作为活性组分时甲醇转化率可达32%,选择性也在90%左右。4.不同活性炭处理方法对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DMC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5M硝酸处理活性炭制备的催化剂性能为最佳,甲醇最高转化率超过30%,稳定时转化率达到25%,同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表征结果显示,硝酸处理能显著提高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的浓度,使得金属活性组分易于分散。而随着硝酸浓度的增加,高浓度的硝酸会氧化活性炭表面的不稳定碳分子,使得活性炭表面的一些含氧集团被破坏,从而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
其他文献
搅拌混合过程是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重要的单元操作,搅拌设备已经在众多的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搅拌混合过程的研究方法,已经由单纯的实验研究改为计算机模拟与实验
当下,在其他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均已入罪之时,仍将非法实施专利行为排除在刑法规制的门槛之外,是一个违反常理的制度安排。无论是从犯罪基本理论、刑法规范体系和成例、知识财
从技术应用、流场测定、流动机理模型理论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气-液旋流分离器的研究进展状况,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制应用的气-液旋流分离器的结构形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课本第一册化学》(以下简称课本)经过改编,正式出版了。这是中学化学教师关心的一件大事。关于课本编写问题的一些说明,《化学教育》杂志83年第3期已经
五年制大专生进校时大多为十五六岁的年纪,进校后处于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加之并未经历过高中及高考的磨洗与选拔,在心性上、行为上、技能上并未定型,尚可对其进行多方面塑造
用约 2 0L的爆炸容器 ,在 2 5~ 2 10℃测定了正戊烷、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正壬烷的爆炸下限(LEL)和爆炸上限 (UEL)值。LEL值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 ,平均相关系数为 0 9893
任务型语言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与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
研发努力表现为互补还是替代关系,对于合作新产品开发中激励契约的设计有重要影响。在研发努力存在互补关系的情形下,探讨垂直合作新产品开发中的收益共享机制。研究表明,新
介绍了轴向入口旋流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导流叶片的结构形式、数值模拟研究及实验研究等。对轴流式旋流分离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指出今后应从哪些方面开展对轴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培养信息素养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