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催化下基于交叉脱氢偶联反应的C/N烃基化反应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uan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烃基化反应是有机合成及化工生产中非常重要一类反应,是构筑C—X(X=C、N、O、S等)键的重要的手段。与传统的烃基化反应相比,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脱氢偶联(CDC)烃基化反应具有高效、原子经济性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更符合绿色合成理念。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探索在廉价的过渡金属催化下,在芳香环的C(sp~2)原子以及芳香胺中N原子上分别引入烃基的新方法,并利用所发展的方法制备一系列在精细化工合成中重要的C、N烃基化化合物。具体的工作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铁催化氨基导向的芳香环与乙腈之间的C(sp~2)-C(sp~3)交叉脱氢偶联反应的新方法。该方法在相对简单的反应条件下,利用便宜易得的原料无需预处理便利地制备α-芳基腈。含有吸电子基或者给电子基的苯胺类,氨基吡啶类,萘胺类和一些其他含有氨基的含氮杂环化合物都能适用这个反应体系。这是首次在含有吸电子基的苯环或缺电子的吡啶环上实现与相对不活泼的乙腈交叉脱氢偶联成功的案例,具有很好的创新性以及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摸索选择了Fe Cl2作为该反应体系的催化剂,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新方法合成了60多种α-芳基腈类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的鉴定。通过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实验,说明了该反应中乙腈中的Csp~3—H键的断裂是反应中的决速步骤;控制实验的结果表明反应可能经历了自由基反应历程。2、开发了咪唑并[1,2-a]吡啶与甲基酮之间的C(sp~2)–C(sp~3)交叉脱氢偶联反应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使用便宜易得的甲基酮类为原料,无需预处理便利地对咪唑并[1,2-a]吡啶骨架C3位置进行修饰,制备在药物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咪唑并吡啶的C3的β-羰基化合物。通过对催化剂的筛选,选择了廉价的醋酸锰为该反应的催化剂;通过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底物的大量成功拓展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广泛的应用范围;控制实验的结果表明反应可能经历了自由基反应历程。3、开发了铜催化的芳香伯胺与甲苯之间的N-C(sp~3)交叉脱氢偶联反应的新方法。该方法直接使用商品化的芳香胺和甲苯为原料,无需预处理,在铜催化下实现C-N键的偶联制备仲胺。该方法产物结构单一,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克服了传统的制备仲胺的方法副产物多、污染严重、反应条件苛刻、选择性比较差等缺陷。含有吸电子取代基的苯胺类化合物以及含氮杂环芳香胺类化合物在该反应中均表现出很好耐受性。除了甲苯外,乙苯、二甲苯、三甲苯以及环己烷在反应中均表现不错的反应活性。控制反应实验的结果说明该反应可能经历了自由基历程。
其他文献
银行系统是金融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防范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对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发展,银行间可以通过持有共同资产、同业拆借、支付清算和衍生工具等多种方式相互关联,逐渐形成相互关联的复杂金融网络。传统经济学方法度量复杂金融网络的系统性风险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无法刻画金融网络的风险传播路径和揭示风险传染机制,以及无法描述金融网络中个体特征信息变化。因
学位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其热安全问题得到社会关切。先进的电池热管理系统能及时导出动力电池散发的热量,防止电池发生热积聚和热失控的危险状况,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并保障电动汽车行驶安全。本文针对方形电池与圆柱形电池、单体电池与电池组的不同控温需求展开理论与应用研究,制备了多种高性能复合相变材料(CPCM),并结合液冷散热技术进行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实验与仿真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分析了
学位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水污染处理吸附剂,其吸附有机污染物后的固体产物,常被归类为危险废弃物。现有的处置技术易引发二次污染,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开发高值资源化利用处置技术及探索其工程化应用,是我国环境保护、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极具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本研究以有机LDHs为原料成功制得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富硫石墨烯类碳复合双金属氧化物(GS@LDO),并
学位
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癌症,引起了大家广泛关注。尽管目前在癌症的治疗上取得了可期进展,但癌症的治愈率依然有限。化疗是目前临床上肿瘤治疗的常用手段。由于肿瘤血管的独特生理特性,通常50-150 nm的纳米粒子可通过高渗透长滞留(EPR)效应被动富集在肿瘤组织中。近年来,研究发现具有明确核壳结构的聚合物胶束可提高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循环半衰期,是一种潜在的癌症治疗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为实
学位
微合金化是低成本高性能镁合金有效研发路径之一。通过开展微合金化镁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探究微合金化元素对镁合金组织形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微合金化镁合金成分/工艺-组织-性能之间的关联模型,在保证成本优势的同时实现镁合金力学性能地提升,推动镁合金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本论文采用高固溶度差异的混合稀土元素(La、Ce、Y)和非稀土元素Ag设计了两类微合金化AZ80镁合金:AZ80-0.3La-0
学位
短纤维增强聚合物弯管水辅助注射成型技术极具发展前景,针对其残余壁厚、纤维取向等重要指标开展相关研究意义重大。在简化推导基本控制方程、本构方程及黏度模型,确定边界条件,提出White-Metzner模型的基础上,并利用自制水辅助注射成型装置进行实验,系统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残余壁厚、纤维取向影响的机理。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开展相应实验研究,从注射量、纤维质量含量、熔体温度
学位
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其制备成本低,可大规模柔性加工等优点而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由于高性能聚合物给体和受体材料的发展,使得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得到不断提高。引达省并二噻吩单元和苯并二噻吩单元具有良好的平面性和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因此在光电材料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引达省并二噻吩和苯并二噻吩的聚合物给体材料和受体材料,并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
学位
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其质量轻、可溶液加工、柔性、半透明、可大面积制备等独特优势备受广泛关注。当前,高性能的给体和受体材料种类单一、结构复杂、合成成本高,导致有机太阳能电池仍然难以满足商业化应用的要求。本论文主要基于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材料分子结构与光伏性能之间的关系理解。围绕结构简单、低成本、高效率的聚合物给体和非稠环受体材料的光吸收、能级调控、活性层形貌的优化,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结构简单、低成
学位
作为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太阳能光伏器件,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重量轻、价格低、可室温溶液加工和可制备柔性器件等优势。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单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器件效率已经超过19%。为进一步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设计合成新型给受体材料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而目前给受体材料的分子设计普遍存在着新型结构单元开发受限和开发成本较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
学位
近年来,中空金属-有机框架(HMOFs)材料因同时兼具中空结构和MOFs固有的特性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催化应用领域,中空MOFs作为优异的载体基质不但具备丰富的活性位点和大的比表面积,而且其中空结构为加速质量传递提供先决条件。本论文分别从中空MOFs的空腔内部功能化设计、中空MOFs的壳层功能化设计和中空MOFs的构建入手,致力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Ⅰ)大尺寸分子均相催化剂难以被MOF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