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组合充填体失稳机理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ha7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空留巷作为一种无煤柱开采技术,在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降低巷道掘进工程量以及优化工作面通风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煤炭行业绿色开采及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沿空留巷充填材料主要分为刚性材料与柔性材料,前者接顶及可压缩性能差,高应力下易导致巷内顶底板剪切破坏或墙体的开裂失稳,后者高应力下不易控制墙体的横向位移,造成充填体大变形。针对复杂条件下高瓦斯矿井沿空留巷,巷旁支护要具备密闭采空区、初始支撑力、柔性让压以及关键承载等性能,但沿空留巷单一结构充填体难以兼具以上优点。沿空留巷组合充填技术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该技术通过构建沿空留巷组合结构充填体,形成“强-柔”共存的组合结构以满足巷旁支护的应力与变形要求。查阅大量文献,有关沿空留巷组合充填技术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手段开展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组合充填体失稳机理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构建组合结构充填体与顶板力学作用模型,开展组合结构充填体分层材料优选及力学特性研究,揭示沿空留巷组合结构充填体失稳机制,建立以“沿空留巷组合充填技术”为核心围岩控制技术体系,优化巷道支护参数与形式,其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开展工作面围岩力学参数测试试验,总结单一结构充填体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揭示单一结构充填体应力集中型失稳、强度不足型失稳以及顶底板剪切型失稳机制,提出了“沿空留巷组合充填概念”,详细阐述了沿空留巷组合充填技术原理、结构特点以及技术关键,即充填体上部采用柔性材料构建受力形态好、厚度薄、可压缩的让压结顶层,下部由刚性材料构建抗变形能力强、承载能力大的高强承载层。(2)基于组合结构充填体结构特点,建立基本顶弧形三角块破断临界点及触矸平衡时组合结构充填体与顶板相互作用力学模型,依据两种受力状态下力学平衡推导组合结构充填体分层强度及厚度方程表达式,探讨组合结构充填体分层强度与分层厚度随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并给出沿空留巷组合充填技术适用性判据。(3)开展组合结构充填体分层材料优选及配比研究,进行不同分层材料、分层高比及分层强度下组合试样力学性能试验,重点分析分层高比及分层强度对组合试样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不同分层高比及分层强度下组合试样变形破坏特征及宏观破裂形貌,并采用声发射技术研究界面效应对组合试样裂纹起裂及扩展规律的影响,给出沿空留巷组合结构充填体分层材料及参数的合理建议值。(4)基于组合试样力学性能试验优选结果,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不同组合结构充填体分层强度、分层厚度以及充填体宽度下巷道围岩应力场、位移场以及塑性区演化规律,进一步确定组合结构充填体结构参数,揭示组合结构充填体失稳机制,为巷旁支护参数的合理选取与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5)提出了“非对称协同控制-组合充填-卸压”三位一体围岩控制技术,详细阐述了其控制原理与支护特点,并从分区控制、多级支护、巷旁支护协同变形等角度出发,给出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组合充填围岩控制技术体系,优化2603运输巷支护方式与参数,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无支护、对称支护以及非对称支护下巷道预应力、位移场以及塑性区分布规律,验证支护方案的可靠性。(6)开展沿空留巷组合充填工艺研究,进行沿空留巷组合充填工艺流程设计,将组合充填技术与非对称支护方案应用于漳村煤矿2603工作面,采用十字布点法、围岩钻孔窥视、测力计、回弹仪以及瓦斯测定仪等监测手段,对围岩表面位移、顶板离层与深部围岩变形、锚杆索载荷、充填体强度及巷道瓦斯浓度等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监测结果表明,现场应用效果良好。该论文有图122幅,表41个,参考文献161篇。
其他文献
智能化开采是全球煤炭行业实现高效和安全开采的有效方法,采煤机精准定位是实现智能化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惯性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于井下采煤机的导航定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惯性元件不可避免的存在漂移,并导致定位误差不断的累积增大,尤其是采煤机即将运行到采煤工作面端头时,由于漂移引起的定位误差更大。采煤机经过多个周期的循环截割后,惯性导航的定位精度难以满足井下定位的要求,使得定位失效,需要停机进行人工校准
学位
<正>2021年至2022年,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出台了系列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总体分析,这些政策从供给端、服务端、需求端发力,构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体系。在供给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创新,保证创新源头供给;明晰科技成果权益分配原则,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在服务端,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需求端,提升企业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全方位承接成果转化的能力。
期刊
<正>2021年,中央发布了一系列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解读。一、修订科技进步法,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规范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将科技成果转化摆在突出位置。无论篇幅还是内容都有较大的扩展,从科
期刊
露天开采粉尘污染呈现“点多、面广、污染浓度高”等特点,露天矿山粉尘污染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强调:加强露天矿山扬尘综合整治。露天开采作业环节起尘多为机械式起尘,粉尘多为集中在作业环节的机械设备附近大粒径一次尘源。露天矿山为开放空间,裸露面积大,根据作业分布面积的分析,露天矿山采场内绝大部分区域并不是主要作业空间,不受机械扰动或受机械扰动的频率、程度很小,
学位
随着煤矿需求的增加,煤矿的开采规模和煤层开采深度逐年增加,然而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地下岩层的地质结构也更加复杂,不稳定因素及不安全因素也相对增加,例如井道壁开裂甚至脱落等,都会增加刚性导轨的故障率,导致刚性导轨在使用上比柔性导轨更加依赖井壁岩层的稳定。因此,最近几年,我国增加了深井下柔性导向提升系统井道的建设工程。然而,由于钢丝绳自身结构限制,导向钢丝绳所适用的最大井道深度也受到了一定限制,且随着井
学位
岩石的损伤破裂是引发煤与瓦斯突出、冲击矿压和矿井突水等煤矿动力灾害的根本原因,也是岩石工程领域的基础和共性科学问题之一。准确有效地对岩石的损伤破裂过程进行监测,可为煤矿动力灾害预警提供可靠的前兆信息,是实现采掘面围岩破裂和渗(突)水监测预警的重要基础。岩石加载破裂过程中会伴随着红外辐射的变化。然而,目前的研究多是围绕加载岩石表面的红外辐射变化特征开展的,而没有很好地将岩石表面的红外辐射信息与其内部
学位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煤炭若不能得到合理的加工,将会产生一系列环境和能源浪费问题。选煤作为洁净煤的源头技术,也是符合我国国情,促进煤炭资源清洁利用的关键技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干旱缺水地区,且煤炭产业布局也在逐步向西北地区转移,因此亟需开展煤炭高效干法分选技术的相关研究工作,这也使得一系列干法选煤技术,包括流态化干法分选得以快速发展。目前
学位
针对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 EV)用户单体功率小、电池容量异质性、出行行为差异大等问题,提出面向控制、考虑用户出行链的EV集群充电负荷建模方法,能够让EV集群更好地参与电网调度运行。首先,对EV用户行为的马尔科夫特性进行了分析,在划分EV多状态荷电状态区间的基础上,推导了其充电与出行状态区间内的一步转移概率,建立了基于马尔科夫链理论考虑出行特征的EV集群充电负荷模型;然后,设
期刊
石墨化煤是碳富集程度最高的地质原材料之一,在碳材料制备中优势明显。我国闽西南地区活跃的构造运动和频繁的岩浆活动,造成中二叠统童子岩组有机质处于极高演化阶段,成为研究煤向石墨转化过程及机制的天然实验室。以永安盆地童子岩组石墨化煤为对象,精细分析石墨化煤的岩石学特征和化学结构向石墨转化的过程,探讨了石墨化煤差异演化和形成机制,取得如下创新性认识:1)发现了石墨化煤中的石墨微晶并划分了其类型。石墨化煤除
学位
煤炭开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但其造成了植被退化、土壤侵蚀、生态结构混乱、生态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半干旱露天煤矿区的生态稳定性。实现露天煤矿区生态可持续管理变得尤为迫切,弄清露天煤矿区生态稳定性时空变化规律,探索露天煤矿区生态稳定性维持方法是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露天煤矿区生态稳定性测度及其维持方法研究目前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开采扰动下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效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