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ml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鉴定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h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icinoma,HCC;简称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的第3位,在我国已上升至第2位,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尽管近半个世纪来早期诊断、手术切除及药物治疗等方面不断发展,但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临床上有54.1%~61.5%的HCC在行根治性切除后5年复发。复发和转移仍然是影响肝癌预后的主要原因。因此,探讨与肝癌发生发展相关因素,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有效途径,提高病人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是目前肝癌研究的重点。   肿瘤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侵入血管或淋巴管,迁移、粘附于适宜部位,诱导肿瘤血管形成,对抗宿主抗肿瘤免疫,最终在远处形成转移灶。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多基因的参与。目前研究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大多关注癌基因、抑癌基因、小分子RNA等单个或多个分子的作用和功能,而蛋白质作为基因编码产物,是生命活动的最终执行者,其在肿瘤中的表达、对肿瘤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仍有待阐明。近年来开展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揭示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带来了新的希望,而对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Tiam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1,T淋巴瘤侵袭转移基因)蛋白是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的肝癌转移相关蛋白。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对213例具有完整临床随访资料的肝癌组织标本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Tiam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的指标。Tiam1在8种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人正常肝细胞株。我们以人原发性肝癌高、低转移细胞株(HCCLM6,MHCC97L)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转染和RNAi技术从细胞和动物水平证明了Tiam1过表达能促进肝癌增殖、侵袭、转移,相反沉默内源性Tiam1表达降低了肝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研究结果为阐明肝癌转移机制及寻找预测肝癌转移的潜在标志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寻找Tiam1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是进一步理解Tiam1蛋白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Tiam1相互作用蛋白,为阐明肝癌发生、发展机理,寻找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方法:   1.酵母双杂交筛选Tiam1相互作用蛋白   1.1 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表达载体首先应用基因重组技术,以商品化的人Tiam1 cDNA克隆为模板,构建Tiam1蛋白酵母表达质粒pGBKT7-Tiam1/C1199。将其转化到酵母菌株AH109中,检测Tiam1蛋白在酵母菌株中的表达情况,分析有无毒性和自激活活性。   1.2 利用cDNA文库筛选Tiam1相互作用蛋白利用经典的PEG/LiAc酵母转化法,采用大规模转化技术,以pGBKT7-Tiam1/C1199重组蛋白为诱饵,筛选“Universal Human Mate& Plate”文库。选取初筛获得的阳性克隆,进行质粒抽提、分离文库质粒和诱饵质粒、回复杂交验证。将获得的真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和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   2.交联免疫沉淀技术验证候选蛋白与Tiam1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构建了带有Flag和HA表位标签的候选蛋白和Tiam1-C1199真核表达载体。两种载体共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T,加入含1%甲醛的PBS交联10min,超声裂解获取细胞总蛋白,将蛋白、抗体与Protein G共同孵育,通过anti-HA和anti-Flag的抗体分别进行免疫复合物沉淀,再以anti-Flag和anti-HA抗体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Tiam1和SETDB1、ZNF307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3.肝癌组织中SETDB1的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87例具有5年完整临床随访资料的肝癌组织标本中SETDB1的表达情况,探讨SETDB1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4.SETDB1表达沉默对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SETDB1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使用Designer3.0(Genepharma)软件进行设计,合成4条SETDB1基因的特异性干扰序列A、B、C、D。将寡核苷酸链退火成双链DNA后,与线性化的慢病毒载体相连,构建SETDB1慢病毒干扰载体,将慢病毒载体质粒与辅助质粒共转染人胚肾HEK293细胞包装慢病毒,收集病毒上清,进行病毒滴度测定。   用含SETDB1特异性干扰片段的慢病毒感染内源性高表达SETDB1的肝癌细胞株,流式细胞仪进行荧光分选,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各干扰片段细胞中SETDB1基因的干扰效率,挑选干扰效率最高的细胞株作为体外功能试验的研究对象。   利用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周期技术检测SETDB1沉默后对细胞体外生长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分析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   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对SETDB1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对SETDB1蛋白表达及其它临床病理参数与生存期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   分别采用析因分析、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检测转染前后体外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荧光定量PCR、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周期实验、侵袭实验结果,检验各组细胞之间的统计量是否存在差异,方差齐时用LSD法,方差不齐时用Dunnetts T3法。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Tiam1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1.1 成功构建诱饵蛋白pGBKT7-Tiam1/C1199将pGBKT7-Tiam1/C1199诱饵蛋白质粒转化酵母菌株AH109,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Tiam1蛋白在酵母菌株中的表达良好,诱饵蛋白在营养缺陷平板上可以生长,且无毒性和自激活活性,可用于下一步的文库筛选。   1.2 酵母双杂交筛选Tiam1相互作用蛋白以pGBKT7-Tiam1/C1199为诱饵,筛选“Universal Human Mate& Plate”文库,共获得24个与Tiam1诱饵蛋白相互作用的真阳性克隆,经测序证实及Blast比对,它们分别是OSBPL1A、ZKSCAN4(又名ZNF307)、FNDC3B、SRSF5、SYCP1、SETDB1。经文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选取SETDB1和ZNF307进行下一步的验证实验研究。   2.Tiam1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通过交联免疫沉淀实验,在体内分别验证Tiam1与SETDB1及ZNF307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经anti-Flag抗体沉淀的蛋白复合物中检测到Tiam1和Flag-SETDB1蛋白,说明交联免疫共沉淀成功;相反用anti-HA抗体做免疫沉淀,在沉淀的蛋白复合物中未检测到SETDB1蛋白的表达,而HA-Tiam1表达可以检测到。在ZNF307与Tiam1的免疫共沉淀实验中,我们未获得阳性结果。这些结果证明了SETDB1和Tiam1在细胞体内确实存在相互作用。   3.肝癌组织中SETDB1的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ETDB1蛋白表达的阳性信号主要定位在细胞浆内,仅在个别病例中发现间质中有表达。SETDB1蛋白在癌旁组织中呈高表达(阳性~强阳性,49/54例),而在癌组织中呈低表达趋势(阴性~弱阳性)。SETDB1蛋白表达水平高低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HBsAg、血清AFP、肿瘤转移及复发无明显相关性(P值分别为0.140,0.090,0.927,0.245,0.091,0.102,0.245,0.068),而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肝硬化相关(P值分别为0.008,0.006)。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ETDB1蛋白高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8.0个月,而SETDB1蛋白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0个月,可见SETDB1低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Log-rank检验:x2=4.106,P=0.043)。将临床各病理参数导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全变量模型检验,结果提示:年龄、HBsAg、血清AFP、转移、复发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P值分别为0.009,0.010,0.018,<0.001,0.010)。然而就目前COX回归分析结果而言,SETDB1表达水平尚不能作为预测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指标。   4.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ETDB1在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SETDB1蛋白在8种原发性肝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表达水平各异,其中在MHCC97L和Bel-7402中表达量较低,在SMMC-7721和HCCLM3中表达水平较高。蛋白表达趋势跟mRNA水平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最终选取内源性高表达的HCCLM3肝癌细胞株作为下一步实验的研究对象。   5.SETDB1表达沉默对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CCK8检测SETDB1表达沉默对肝癌细胞株体外生长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三组细胞各时间点生长速度变化趋势不同。与野生型M3细胞和空白对照组M3/mock细胞相比,特异性沉默内源性SETDB1表达后的M3/SET-细胞生长减慢,不同细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4.808,P<0.001),不同测量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0.419,P<0.001),二者有交互效应(F=44.516,P<0.00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的结果显示M3/SET-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弱于其他两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8.358,P<0.001).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显示,SETDB1基因表达沉默后,细胞发生了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G2期细胞比例相应减少,S期细胞比例变化不明显。提示SETDB1基因表达沉默通过细胞G1期阻滞,减少合成期的细胞比例,从而抑制了细胞增殖,这与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的结果相呼应。利用划痕实验检测SETDB1表达沉默对细胞迁移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划痕72h后,SETDB1稳定干扰组的细胞迁移能力低于其他两个对照组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交互效应F=48.784,P<0.001)。说明SETDB1表达沉默能降低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利用Transwell小室进行体外侵袭实验,在相同条件下比较SETDB1稳定干扰和对照组细胞穿透基底膜的能力。细胞侵袭42小时后观察三组细胞均可在聚碳酸酯膜上见到发生形态变性的细胞,分析显示,M3/SET-组穿过聚碳酸酯膜的细胞数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1.0,P<0.001),说明SETDB1表达沉默抑制了肝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   结论:   1.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构建Tiam1-C1199诱饵表达质粒pGBKT7-Tiam1/C1199。利用经典的PEG/LiAc酵母转化法,采用大规模转化技术,以pGBKT7-Tiam1/C1199为诱饵,筛选“Universal Human Mate& Plate”文库,经回复杂交验证及测序比对分析,共获得6个Tiam1相互作用蛋白。   2.成功构建带不同标签的蛋白表达载体,共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T,通过交联免疫沉淀技术鉴定,证明SETDB1与Tiam1在哺乳动物细胞体内确实存在相互作用。   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表明:SETDB1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肝硬化相关。SETDB1低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SETDB1表达水平、肿瘤分化程度、复发、转移是影响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然而COX回归分析提示SETDB1表达水平尚不能作为预测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指标。   4.SETDB1基因表达沉默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迁移、侵袭能力。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结合基于蛋白质水平的交联免疫共沉淀技术分析筛选鉴定出肝癌转移相关蛋白Tiam1的相互作用蛋白SETDB1,为研究肝癌转移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2.利用慢病毒载体和RNAi技术建立了稳定的SETDB1基因表达沉默的肝癌细胞株,初步证实了SETDB1基因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Tiam1-SETDB1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参与的调控通路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现有的验证实验尚不能说明SETDB1与Tiam1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间接还是直接的,后续研究增加了体外GST pull down和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验证。   2.SETDB1表达水平能否作为临床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仍有待在大样本的群体中证实。   3.SETDB1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尚需体内试验进一步证明。  
其他文献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目前矿用直流架线电机车有相当一部分应用了可控硅脉冲调速,与旧式串阻降压调速相比,有许多优点。然而在改进后的大部分电机车中,其电制动还是采用比较简单的不可调的动力制
吗啡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强效镇痛药,也是治疗譬如慢性癌痛等多种慢性疼痛的最后选择。但长期应用吗啡后其镇痛作用逐渐减弱,即产生所谓的吗啡耐受效应。吗啡的成瘾性和耐受性迫使
研究背景: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于1886年由Charcot.Marie和Tooth首次报道,是一类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发病率约为1/2500。根据其病理和临床电
研究目的角膜上皮创伤愈合延迟是目前眼科临床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之一,治疗棘手,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是在持续高
王明“左”倾错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影响王连升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由于贯彻执行了大会通过的过左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
前言在煤矿中,随着采场向深部发展而地热升高,加上大量电气设备散热等原因,致使井下有很多地点温度达30℃,湿度达98%以上,致使作业环境极为恶化。作为对策,是建立井下冷房。
本文研究了各操作因素对金浸取的影响;浸取速度的控制步骤;降低硫脲消耗的某些措施。酸性硅脲铁在矿浆浸出(IIL)法的作用原理在于铁置换金的同时,能减少硫脲的分解破坏损失,
二氧化碳是无色,略带酸臭味和略有毒性的气体,对眼睛、喉咙及鼻的粘膜有刺激作用,在新鲜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0.04%,而在煤矿井下的每一个地点,特别是通风不良的采、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