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的土质围岩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avi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保开挖面稳定性是隧道施工安全控制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城市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面失稳造成地层坍塌进而引起邻近建筑物损坏、地下管线破裂的事故时有发生,危害巨大。现阶段针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研究的理论模型由于未充分考虑复杂的隧道和地层条件,且求解过程也存在诸多简化,使得开挖面理论模型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实际隧道工程的安全控制要求。为此,本文重点考虑地层土拱效应、地层强度参数空间变异性、隧道断面形状、地下水渗流以及饱和软黏土地层变形破坏特征等因素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基于隧道开挖面破坏演化规律和破坏特征,采用极限分析上限法建立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模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考虑地层土拱效应,分别采用椭球体土拱理论和空间离散化技术构建的土拱区域地层速度场,建立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构建的分析模型均显著提高了支护力上限解;地层内摩擦角对开挖面极限支护力的影响较其他参数更为显著;椭球体理论能有效预测地层土拱区域的松动土压力,相比速度场改进方法能提供更保守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而通过构建土拱区域运动容许速度场,则可获得由上限法推导得到的土拱区域边界方程。(2)考虑地层空间变异性,分别建立了地层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空间函数表达式,并基于空间离散化技术和牛角形刚体旋转破坏机制,建立了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黏聚力不均匀系数n0/n2比值和各向异性参数k的增大,开挖面极限支护力呈非线性增大;当地层各向异性系数k<1,黏聚力各向异性有利于开挖面稳定,但当k>1时,则会降低开挖面稳定性;当采用地层平均内摩擦角φ0时,随内摩擦角各向异性参数Ω3的减小,开挖面破坏区域同时在纵向和横向上缩小。(3)推导了开挖面前方地层的地下水渗流水头分布的解析表达式,并研究了渗流作用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解析模型与数值解吻合较好,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开挖面极限支护力随地下水位hw/D的增大呈线性增大,开挖面破坏区域随地下水位hw/D的增大而倾向于向开挖面的前方延伸;随渗透系数比值kh/kv的增大,开挖面渗流水头降低,开挖面极限支护力呈非线性减小。(4)采用空间离散化技术研究了马蹄形、圆形、矩形和椭圆形四种断面形状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包括开挖面失稳破坏模式、开挖面极限支护力和安全系数等。研究结果表明:圆形和矩形断面隧道开挖面所需的极限支护力较大,马蹄形和椭圆形所需极限支护力较小;在断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隧道开挖面稳定性会随断面高宽比D/W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对于开挖面破坏区域,断面形状会改变破坏区域的最优化几何形状;其中马蹄形和椭圆形开挖面破坏区域水平延伸范围较小。(5)基于饱和软黏土地层破坏特性,构建了隧道开挖面连续速度场,推导了开挖面极限支护力和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并给出了饱和软黏土地层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相关无量纲参数计算图表。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圆形断面,马蹄形断面的隧道开挖面在饱和软黏土地层中稳定性更好;忽略饱和软黏土地层不均匀性将会高估开挖面的稳定性;针对原始连续速度场随覆跨比C/D无限延伸扩展的缺陷,提出了改进的连续速度场,有效提高了开挖面极限支护力和稳定性系数上限解。
其他文献
内部网络在网络空间中普遍存在,与互联网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已经融入到人类社会治理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承载有高价值私有数据,属于信息“富矿”类网络。虽然,这些网络受到法律和制度保护,但遭受攻击的情况层出不穷,而且是内部攻击和APT攻击的重点目标,如何及时发现内部网络中存在的漏洞和隐患,如何准确识别网络中的攻击事件,如何有效判断网络中的异常行为,进而提升网络的主动防御能力,已成为当前网络安全亟待解决
自复位耗能支撑(Self-centering energy dissipation brace,简称SCB)是在普通钢支撑和屈曲约束支撑(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简称BRB)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能够为结构提供抗侧力,消耗地震输入能量并将残余变形尽可能减小甚至消除,在确保结构安全性的同时降低震后修复时间与成本。本文针对现有SCB及其结构体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研发两种新型自复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趋势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相关理论与应用,提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层面决策方法对于提高高等院校内部控制、优化高等院校办学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高等院校经历了自由发展、加速发展和转型发展三个阶段,各大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面临着高层认识不统一、管理流程不严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监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基因组数据的积累,分子系统学取得飞速发展,这对分析群体演化历史和推断不同物种间的进化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几十年里,多物种溯祖模型已成为对多物种基因组数据进行统计推断的重要模型.本文主要基于多物种溯祖模型研究分子基因组学和群体基因组学中的统计推断问题,包括进化参数的估计、模型选择问题的理论研究及其在系统发生树中的应用,得到系统发生树支持率的极限分布和后验概率的极限
5G技术为移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的通信能力带来了飞跃,但仍然难以应对未来万物深度智联背景下飞速增长的网络服务需求。未来6G通信系统将能够突破地表地形的限制,将通信扩展到太空、空中、陆地、海洋等自然空间,并通过多种接入方式的协同传输、多个系统资源的统一管理,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跨地域、跨空域、跨海域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无缝覆盖。空
“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要求建立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交通枢纽作为交通运输系统中客货换乘与中转的载体,选址决策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整个交通枢纽系统的运行效率。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具有层级性和多模式的基本特征,研究多层级多模式交通枢纽选址优化问题顺应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可为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和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现有关于交通枢纽选址
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吸收特性是纳米颗粒的一种新颖的光学性质,是纳米光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局域表面等离子体(LSP)是指纳米颗粒中的自由载流子在入射光的驱动下发生的集体振荡。在某一频率下,自由载流子的振荡与入射光发生共振,称为LSPR。具有LSPR性质的纳米颗粒在光热治疗,光声成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传统的具有LSPR性质的材料一般为金、银等贵金属纳米颗粒。随着对纳米颗粒LS
公共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稳定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构建。公共安全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公共安全向全领域、大纵深拓展的重要手段,但面临着黑客、网络间谍组织、APT组织等复杂、多变的攻击渗透,且呈现出攻击领域不断扩大、攻击方式隐蔽性强、攻击和防守不对称、持续时间增强、破坏威胁不断深化等特征。本文从安全防护角度出发,针对公共安全信息基础设施攻击渠道多样化、攻击方式多层化的现实问题,开展公共安
组合设计理论是组合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既包含很多经典问题,也包含很多应用问题.对于经典问题,本文讨论图分解问题及相交数问题.对于应用问题,本文围绕分布式存储考虑两类问题.第一类问题考虑分布式存储系统(DSS)的可靠性.第二类问题考虑分布式存储系统中用户的隐私性.经典问题中的图分解问题是组合设计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图G的H-分解是将图G的边集划分为一系列与H同构的子图的集合{H1,...,Hk},
2019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关系等层出不穷的国际事件加剧了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际格局处于重塑的过程中,突显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有良好传统的以俄罗斯为首的俄语区国家合作关系的重要性。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使俄语区国家与中国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教育合作在国家合作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前期国家教育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