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衣藻、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悬浮与沉降过程对水—泥界面氮素动态的影响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ny_li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水华现象在我国几乎所有淡水湖泊频繁发生。水华暴发与氮素含量、形态、转化等之间的关系研究也因而备受关注。以往有关氮素形态、浓度等对水华发生的贡献已有较为系统的探讨,然而,针对水华过程中藻体自身,尤其是其增殖、悬浮与沉降等不同阶段对水体及底泥氮素含量与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还很不充分。进一步对该影响进行系统研究,有望为水华反复暴发机制及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提供理论依据。   本论文采集太湖梅梁湾水样和泥样,采用室内模拟手段,以水华过程中常见真核藻种莱茵衣藻和原核藻种铜绿微囊藻为对象,模拟藻体增殖、悬浮、沉降过程,借助流动注射分析仪等技术,分析比较了藻体行为对水-泥界面pH,溶解氧(DO)、全氮(T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铵态氮(NH4+-N)含量以及对脲酶(Urease)、硝酸还原酶(Nar)活性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莱茵衣藻、铜绿微囊藻的大量增殖与悬浮过程使上覆水pH、DO含量迅速增加;藻体死亡导致pH、DO含量下降。莱茵衣藻增殖期pH、DO含量最高可达到10.4、16.4mg·L-1,沉降过程二者迅速下降至7.4、4.9mg·L-1;铜绿微囊藻增殖与悬浮交替阶段,pH变化在7.6~9.1范围内,DO含量为6.8-11.8mg·L-1。   (2)莱茵衣藻快速增殖过程中,上覆水与底泥各形态氮素含量迅速降低,与此同时,Nar、Urease活性明显增强。底泥Nar活性比其它时期平均增长2~3倍,这预示着NO3--N的还原被明显改善。上覆水与底泥Urease活性分别是培养后期的3~5倍和2~3倍。这表明,藻体大量增殖对氮素的迅速利用,加速了底泥氮素的释放。培养后期(藻体死亡分解),上覆水中TN含量呈上升趋势。   (3)铜绿微囊藻增殖期间,上覆水中各形态氮素含量迅速下降。藻体增殖.悬浮交替阶段,水中NH4+-N浓度升高2~4倍。该变化预示着藻体分解过程释放了数量可观的NH4+-N,这可能是水华暴发后藻体沉降-再悬浮的重要的养分驱动力之一。微囊藻增殖过程,上覆水Urease活性从1.0~1.5mgNH4+-N·mL-1·24h-1增至3.2~5.6mgNH4+-N·mL-1·24h-1底泥酶活性从40mgNH4+-N·g-1·24-1增至160mgNH4+-N·g-1·24h-1。这表明藻体的增殖加速了水体与底泥有机氮水解释放NH4+-N的速率。对Nar而言,藻体增殖一悬浮交替阶段上覆水与底泥Nar活性比增殖期平均增强了4~6倍,这预示着NO3--N的还原被显著加速,水华期间水体可能是温室气体N2O潜在的排放源。
其他文献
本文从活性炭纤维的充分应用和强毒性物质砷、重金属铬的高效去除等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了活性炭纤维、改性活性炭纤维对AS(Ⅲ)、Cr(Ⅵ)的基本吸附性能以及反应机理,确定了应用AC
在系统地阅读了薛松的作品以后,你会发现他的《与大师对话》系列中的这组新近的《与蒙德里安对话》同他之前所创作的那些《东方元素》系列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与大师对话
范迪安(以下简称“范”):图像是否需要足够的信息量来传达新闻事件的现场感,你用绘画语言重新让自己全部的关切和情感重新塑造现场感,这个现场感是否是对你重要的?吕山川(以
正交相似组合系统是一类具有广泛工程背景的大系统,首先描述了N 个控制系统间的正交相似性,然后研究了一类正交相似组合系统的二次鲁棒分散镇定问题·给出了二次鲁棒分散镇定的
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通讯、数码产品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储能装置。众所周知,锂离子电池的性能高度依赖于正极材料。目前商业化的正极材料有层状Li CoO2、橄榄石型LiFeO4和尖晶石型LiMn2O4等。但是上述材料的比容量(120~170 mAh g-1)较低,不能满足新一代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对高能量密度的需求。近年来,具备高放电比容量的富锂锰基Li_(1.2)Mn_(0.5
吸附法以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而备受关注,尤其适合于低浓度有废水的处理。吸附法能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完全降解且很少或不产生二次污染,这是其它废水处理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其在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断的加大,煤炭资源的消费正日益的剧增,造成SO2持续大量排放,已经成为环境污染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使面临的大气污染物SO2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