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之后,全球经济增速在波动中趋缓。如今,欧洲成员国债务危机此起彼伏、美联储加息预期与实行都对世界经济造成不小冲击波、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高于预期等因素更是造成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即使从危机中解脱出来的美国堪称"一枝独秀",但凭其一己之力也很难与全面衰退的大趋势抗衡。2015年,房地产市场下行、国内有效需求不振、企业及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众多制造业和资源行业呈现产能过剩、实体经济失速等原因造成我国GDP增长率下滑至6.9%。国际金融危机笼罩世界经济的阴霾短期难以消散,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贡献不容小觑。因此,深层次"大调整"与"大过渡"与我国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决定了我国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即:较低的经济增长、较高的通货膨胀、更为公平的收入分配、更为平衡的经济结构、加速的产业升级换代和更为激烈的经济周期。在如此复杂与暗潮汹涌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不断调整政策方式与力度,通过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通过采取适度宽松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缓冲和降低经济"硬着陆"的冲击与可能性,通过激发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并释放改革红利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体包括:"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战略设想与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设立PPP融资支持资金、供给侧改革等建设规划。这些措施无疑涉及公路、铁路、水利(运河)、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此,中央除增加预算内投资,同时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据统计,截至2015年08月,中央已下达6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和将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提高至3.2万亿元)。然而显而易见,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的错配使得地方政府不堪重负,而负担的最终转嫁,也让中央政府颇为尴尬。为此,2015年4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鼓励和引导实施特许经营五大领域: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市政工程。2015年05月22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设立PPP融资支持基金,从国家层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不唱"独角戏"的鲜明态度,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经济保卫战"的号角已经吹响。经济保卫战中,地方政府必须积极配合中央政策,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可是,在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时,地方政府再次面临财权事权不匹配的尴尬境地。因此,如何汲取国外和我国多年地方政府投融资经验,为本地项目量身打造相应的新型投融资模式,成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重点。全文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文献回顾、研究思路方法和贡献;第二章阐述地方政府投融资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集权型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准市场机制的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和市场主导型的投融资模式,并对之进行比较;第四章对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成因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第五章对美国、英国、日本这三国政府投融资模式详尽阐述以期对我国实践有借鉴价值;第六章是在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