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工具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到生产生活之中,信息化的社会更凸显了数学在各领域活动中的优越性,“数学素养”作为社会公民的必备素养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学教育领域和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就落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上。数学教科书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参照和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差异往往导致教师挑选的某个教学单元或者主题的教学产生差距,从而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如何判断数学教科书是否落实“提升数学素养”的课程目标,是否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呢?这就需要有一个有效可靠的方法来评估教科书与课程目标的契合度。鉴于此,立足于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素养”的课程目标的描述,以及许多数学教育研究者对它的理解,采用桂怀德、徐斌艳的“数学素养”内涵模型,即概括为“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为了精准地判断教科书内容与“数学素养”的匹配程度,挑选“数学素养”内涵中特征明显且方便辨认的10个指标“数与运算、代数、几何、度量、概率、统计、计算能力、论证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兴趣爱好”作为基准,并在每个基准中挑选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作为研究对象,增强可操作性。明确了“数学素养”的具体内涵,借鉴美国“2061计划”中的教材评价工具,构建了初中数学教科书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教科书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和“教科书教学设计的实效性”两方面。前者为了评价教科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与基准的匹配程度,后者则为了评价教科书在教学活动使用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有效指导程度。根据评价内容分别设立评价指标:在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评价上主要考虑三个方面“教科书内容与学习目标的本质是否相符;教科书内容与学习目标的难易程度是否相符,是否反映了学习目标的年级水平;教科书内容是否涵盖了全部或部分学习目标(并明确符合哪一部分)”在教学设计的实效性评价时设计了7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及77个三级指标,并确保评价落实到每个三级指标中。从“数学素养”的视角出发,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以最新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为评价对象,利用教科书评价模型分析发现,在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方面:两套教科书差别不大,但是都没有完全反映基准的10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设计的实效性方面:两套教科书共同的优点是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积极思考;都存在的缺点是在“改进数学学习环境”上设计的非常少;差距最大的部分是“评价学生在数学上所取得的进步”,人教版教科书评估内容的设置不仅少且难度层次不明显,而浙教版从“基础性、创新性、应用性”三个阶梯设计评估内容,是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