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归纳总结AIDS与非AIDS肺隐球菌病患者在年龄、性别、接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CT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的特征,为临床肺隐球菌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的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6月期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及杭州市西溪医院住院经病理及临床确诊的147例肺隐球菌病患者,其中AIDS患者21例,非AIDS患者12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合并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等,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值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1.纳入的147例肺隐球菌病患者年龄在1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09±14.33)岁,男性有91例(61.9%),女性有56例(38.1%),分组资料显示,AIDS组平均年龄为(38.90±13.35),男性患者有17例(81.0%),女性有4例(19.0%),非AIDS患者平均年龄为(45.40±14.09)岁,男性有74例(58.7%),女性有52例(41.3%),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例肺隐球菌病患者有鸽粪或腐烂木材接触史,143例患者无明确的鸽粪、腐烂木材等接触史。94例患者合并有其他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包括所有AIDS患者),以AIDS、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等多见,有53例患者未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3.64例肺隐球菌病患者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出现症状83例患者多见有咳嗽、咳痰、胸痛、发热等,其患者的发生率依次为36.1%(53例)、19.0%(28例)、15.8%(23例)、12.0%(19例),AIDS组无症状患者显著少于非AIDS组患者(p<0.05),AIDS组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分别占该组患者的71.4%,52.4%,33.3%,非AIDS组患者多见咳嗽、咳痰、发热、胸痛的临床表现,占该组患者的61.9%,42.9%,28.6%,19.0%;AIDS组发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AIDS 组(p<0.05)。4.147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中,多数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沉等处于正常范围内,AIDS组患者相对高于非AIDS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DS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AIDS患者(p<0.05),AIDS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为(0.13±0.10)*103个/μL,显著低于非AIDS患者(p<0.05)。5.147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CrAg阳性率为86.9%,其中AIDS组患者CrAg阳性率为100%,非AIDS组患者阳性率为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47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中,有64例(43.5%)患者的病灶分布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肺叶,有83例(56.5%)患者的病灶局限于单个肺叶,其中多数病灶处于肺下叶(40.1%);病灶位于双侧肺的患者有46例(31.3%),单侧肺的有101例(68.7%),其中在左肺的有37例(36.6%),右肺有64例(63.4%);病灶数量为孤立性/单发的有57例(38.8%),多发性的有90例(61.2%);病灶位置处于胸膜下的患者有93例(63.3%),未累及胸膜下的患者有54例(36.7%)。AIDS组中病灶多叶分布的患者有15例(71.4%),单叶有6例(28.6%),非AIDS组中病灶多叶有49例(38.9%),单叶有77例(61.1%),两组患者在病灶多叶或单叶分布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组中病灶在双肺分布的患者有11例(52.4%),单肺有10例(47.6%),非AIDS组中双肺有35例(27.8%),单肺有91例(72.2%),两组患者的病灶在双肺或单肺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组中病灶处于胸膜下的患者有8例(38.1%),非胸膜下有13例(61.9%),非AIDS组中胸膜下的患者有85例(67.5%),非胸膜下有41例(32.5%),两组患者相比较,病灶位置在胸膜下或非胸膜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47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中,病灶影像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型的患者有78例(53.1%),其中单发结节或肿块型的有48例(32.7%),多发结节或肿块型的有30例(20.4%);病灶影像表现为片状浸润型的患者有33例(22.4%),其中单发片状浸润型有9例(6.1%),多发片状浸润型有24例(16.3%);病灶影像表现为混合型的有33例(22.4%),间质性肺炎型的有3例(2.0%)。AIDS组中病灶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型的患者有7例,显著低于非AIDS组中的7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组中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型的患者有3例(14.3%),显著高于非AIDS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影像无伴随征象的患者有36例(24.5%),伴随征象表现为晕征的患者有47例(32.0%),空洞征有43例(29.2%),支气管充气征有31例(21.1%),分叶征有15例(10.2%),毛刺征有15例(10.2%),钙化有2例(1.4%),胸膜凹陷有25例(17.0%),胸腔积液有6例(4.1%),淋巴结肿大有2例(1.4%),心包积液有1例(0.7%)。AIDS组中病灶无伴随征象的患者有1例,显著低于非AIDS组中(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组病灶的伴随征象表现为空洞征的患者有11例,非AIDS组有32例;晕征有12例,非AIDS组有35例;钙化有0例,非AIDS组中有2例;毛刺征有3例,非AIDS组有12例;支气管充气征有7例,非AIDS组有24例;分叶征有7例,非AIDS组有8例;胸腔积液有3例,非AIDS组有3例;胸膜凹陷的患者有7例,非AIDS组中有18例;AIDS组患者的病灶伴随征象在晕征、空洞征、分叶征、胸膜凹陷方面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AIDS组,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支气管充气征、毛刺征、钙化、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心包积液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肺隐球菌病以中青年患者多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在AIDS患者与非AIDS患者中均可发生。2.AIDS及非AIDS患者中仅有数例肺隐球菌病患者有鸽粪或腐烂木材接触史,接触史对排除或确诊隐球菌感染意义不大。在肺隐球菌病患者中,无基础疾病患者的人数占三分之一左右,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对排除或确诊肺隐球菌病意义不大。3.部分肺隐球菌病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多见于非AIDS患者;肺隐球菌病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而发热更多见于AIDS患者,其他还多见咳嗽、咳痰的症状,非AIDS患者多见咳嗽、咳痰、发热、胸痛的症状。4.肺隐球菌病患者在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无特异性改变,AIDS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常高于非AIDS组,AIDS患者更易发生上述指标的异常。AIDS组患者较非AIDS组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且低于正常水平,有助于甄别AIDS患者。5.血清英膜多糖乳胶凝集试验对诊断AIDS合并肺隐球菌病患者有更高的灵敏度。6.肺隐球菌病灶分布较广泛而随机,与非AIDS患者相比较,AIDS患者病灶多呈多叶或双肺分布,且病灶多出现于非胸膜下。7.肺隐球菌病灶在CT影像上表现多样化,多呈现结节或肿块影、片状浸润影或混合影,20%以上的患者可伴有空洞征或支气管充气征。结节或肿块影在非AIDS患者中易出现,AIDS患者更易出现间质性肺炎改变及晕征、空洞征等伴随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