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到文化——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ue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符号学理论两大文艺流派曾发生过潜在的理论对话。包括德拉沃尔佩、阿尔都塞、巴赫金等诸多马克思主义者都曾运用符号学知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过改造尝试,或对符号学理论直接进行积极地探讨。  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界,似尚未出现过一部对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间的理论对话进行研究的长篇学术专著。尽管个别著作对某些具有符号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理论进行过一定描述,但对其思想脉络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在具体阐述方面也不尽翔实。  本篇博士论文,作为第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符号学(尤其是结构主义符号学传统)理论所进行的批评与建构的学术专著,立足于对一系列受过符号学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文本的细读,旨在系统地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符号学所做出的理论回应,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符号学自身所进行的理论建构。  本文除绪论、结语外,正文分为上、下两篇,另设附篇一篇。上篇为“文学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共四章;下篇为“文化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共五章。附篇为“对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总结与研究”,共三章。  绪论分为两节。第一节,以符号学为理论坐标,介绍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缘起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符号学理论所发表的批判及建构性观点进行概括式梳理。第二节,介绍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研究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与所面临的困难。  本文上篇,通过细读德拉沃尔佩、阿尔都塞、马舍雷等理论家的作品,详细梳理和阐释文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对符号学所进行的批判、改造以及将其纳入自身理论建构的状况。  第一章“语义与符号——德拉沃尔佩的符号美学思想”分为五节,具体探讨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德拉沃尔佩的符号美学思想。首先阐述德拉沃尔佩所持的哲学观“科学辩证法”对其符号美学理论所具有的基础作用。接着,对德拉沃尔佩关于“隐喻”、“象征”、“诗歌语言的有机语境”及“诗歌的可译性”等符号学观念分别展开探讨,其中着重以结构主义系统论为参照系,指明德拉沃尔佩在“诗歌语言的有机语境”理论中渗透着明显的结构主义符号学思想。  第二章“结构理论及其超越——阿尔都塞与其他人”分为三节,分别阐述阿尔都塞、马舍雷及戈德曼三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运用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符号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论所进行的改造。第一节通过对《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等文献的细读,阐述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法”中所渗透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观念,并对阿尔都塞与列维—斯特劳斯在结构主义观念上的分歧进行辨析。第二节阐述马舍雷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所提出的“离心”理论的形成,并通过《列宁——托尔斯泰的批评家》一文分析马舍雷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批评实践的过程。第三节论述戈德曼在以其“发生学结构主义”阐释文学深层结构时所受到的索绪尔结构主义(戈德曼称其为“语言学结构主义”)的影响,并对戈德曼的“语言学结构主义”批判以及戈德曼对“共时性与历时性在文学批评中的关系”等问题所发表的观点进行探讨。  第三章“语言哲学、狂欢诗学与复调理论——巴赫金的符号学理论”分为三节,分别探讨巴赫金在“语言哲学”、“狂欢诗学”及“复调理论”中体现出的符号学思想。第一节从“符号的意识形态性”、“符号的社会性”等几个方面,展示巴赫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方法论对作为科学学科的符号学所进行的探讨,同时阐述巴赫金对索绪尔的共时性思想的批判态度。后两节,通过对巴赫金“狂欢诗学”与“复调理论”的详细考察,阐述巴赫金通过对拉伯雷、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阅读所建构起来的符号学思想。  第四章“结构主义批判与符号学应用——詹姆逊的符号学思想”分为五节。第一节探讨詹姆逊对索绪尔结构主义符号学传统的系统性批判。詹姆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认识维度,对结构主义符号学传统的诸多分支——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及巴尔特的零度理论等分别展开详尽地剖析与批判,将社会、历史等诸多历时性因素引入到对索绪尔结构主义传统的批判中去。第二节分析詹姆逊以历史维度为坐标的元评论实践,指出詹姆逊的元评论是对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在内的诸多去历史化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其批评目的仍在于将社会、历史及政治等历时性因素引入对索绪尔结构主义符号学传统的共时性批评倾向的阐释中去。第三节具体阐述詹姆逊以其特有的“中世纪寓言四层阐释法”对《伽利略》进行多层次阐释的过程。第四节展示詹姆逊应用格雷马斯矩阵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过程,探析詹姆逊试图通过矩形方阵分析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意识形态的意图:矩阵以核心范畴“对立”为基本组织方式,而任何作为矛盾的“对立”都是历时性范畴,因此文本必定隐藏着某种与历史相承的意识形态。第五节论述詹姆逊运用“能指”、“所指”及“指称物”三个符号学概念分析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对应的社会文化的形式特点。  本文下篇,通过细读列斐伏尔、波德里亚、布尔迪厄、霍尔及克里斯蒂娃五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作品,详细梳理和阐释文化社会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对符号学所进行的批判、运用以及将其纳入自身的理论建构的状况。  第一章“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的社会文化符号学批判”分为三节。第一节阐述列斐伏尔所描述的当代社会文化的符号学特征。在列斐伏尔看来,在现代科学、技术及各种社会因素的物化作用下,指称物的消失使历史失去了现实依据的可靠性,并导致能、所指间失去稳定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成为唯一的“指称物”,并获得了一种决定现实的能力,亦即“元语言”功能。第二节探讨列斐伏尔对“消费受控的科层制社会”所制造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考察。列斐伏尔认为,为达到激发消费者“餍足感”的目的,“消费受控的科层制社会”为形形色色的广告或宣传品输入消费意识形态,而消费意识形态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现出来,使消费者不得不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消费品符号之上。通过这种途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操控超出经济领域,并以文化形式扩展至日常生活领域之中。第三节阐述列斐伏尔运用“元语言”、“零度符号”等符号学概念对当代“恐惧主义”社会所进行的描述。在“恐惧社会”语境下,现代人受到各种符号化、形式化的抽象规则的统治。首先,书写作为“元语言”,其高度发展促使生产、生活制度呈现出形式化、符号化倾向;同时,一切事物都具有中立化乃至消失的“零度”倾向,除具有已预先规划好的意义外,再无其他意义可言。“零度”成为一种中断交流与联系的透明性,使一切理性而真实的事物只剩下空洞无物的能指形式,导致人们没有实际意义可资交流,从而成为孤独的沉默群体。  第二章“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物体系批判——波德里亚的符号学思想”分为四节。第一节具体阐述波德里亚运用符号学知识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进行的批判。波德里亚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延伸至对符号体系的批判,旨在表明能指的流通已经作为一种交换体系被组织了起来。第二节,阐述波德里亚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基本方法论,对现代“家具”与“藏品”所进行的分析。第三节,论述波德里亚对现代社会符号消费的解读,波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消费”的本质并不建立在对物品本身的消耗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同时,在波德里亚看来,符号消费能够从某种程度上使大众脱离现实,并使其在符号的掩护下——亦即真相被否定的情况下生活。例如在对图片、新闻和信息的符号消费中,政治、历史等被从社会新闻中提取出来的文化信息被现实化,并以符号的形式呈现于受众面前;新闻又将社会现实戏剧性地化约为单纯的符号形式,使社会现实的不在场性突出地表现出来。第四节,论述波德里亚对艺术品的符号学解读。  第三章“符号暴力——布尔迪厄的社会符号学思想”分为两节。第一节阐述布尔迪厄通过改造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的途径,完成对其“场域”、“习性”等概念的建构。同时,揭示布尔迪厄与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等人在结构主义符号学观念上存在的差异。第二节具体阐述布尔迪厄的“符号暴力”及“符号资本”等概念,并将其还原至文化社会学语境中进行具体考察。  第四章“表征理论与编码/解码理论——霍尔的符号学理论”分为六节。第一节阐述霍尔分别从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角度所表达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二节论述霍尔对索绪尔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的批判。第三节论述霍尔对“表征”、“语言”及“符号”三者间关系的辨析。第四节论述霍尔用结构主义方法对电视时事节目所进行的结构分析。在霍尔看来,由媒体人所定制的电视节目形式作为“深层结构”,对作为“表层结构”的参与者的辩论内容进行调控,媒体成为时事内容的、同时也是大众舆论的控制者。第五节描述霍尔对结构主义“差异”观念的探讨,以及他所借助的几种讨论“差异”观念的理论阐释途径。第六节具体阐述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这一理论深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影响,霍尔借这一理论对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与传播过程进行了划分。其中,关于电视信息的“解码”活动,霍尔总结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符码”及“对抗符码”三种解码立场。  第五章“精神分析符号学与互文性理论——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思想”分为两节。第一节概述克里斯蒂娃的精神分析符号学思想。第二节分析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指出克里斯蒂娃反对将对文本互文性的生成与存在的理解局限在结构主义共时性的维度上,而是提出将互文性视作是在文本与其他文本所处文化语境的影响下生成的,这使得她的互文性理论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的社会性历时维度上来。  本文附篇,通过对波杰森、克雷斯与贝内特三位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作品的细读,介绍与分析当今政治哲学、语言学及文化研究三个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发展的总结与研究。  第一章“波杰森:符号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分为四节,从总体上介绍美国政治学家波杰森从结构主义符号学视角,对葛兰西、阿尔都塞、普兰查斯及拉克劳/墨菲五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意识形态、政治与经济三个领域间关系的探讨所进行的梳理。第一节论述波杰森对葛兰西颠覆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基础/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第二节论述波杰森对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结构主义符号学关系的探讨。第三节简述波杰森对普兰查斯从结构主义角度将意识形态、政治与经济三个领域融为一体的观点的探讨。第四节论述波杰森从符号学角度对拉克劳和墨菲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观融入话语结构的观点的剖析。  第二章“克雷斯:对索绪尔与沃洛辛诺夫符号学理论的考察”分为两节。第一节阐述语言学家克雷斯从语言学角度对索绪尔符号学理论所进行的溯源式分析。第二节阐述克雷斯以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沃洛辛诺夫的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对索绪尔符号学理论所展开的批判,以及对沃洛辛诺夫符号学理论本身的阐释与批判。  第三章“贝内特的符号学理论与实践”分为两节。第一节阐述文化研究理论家贝内特以葛兰西“领导权”理论来沟通文化研究中“结构主义”与“文化主义”两大范式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之间的隔阂。结构主义将大众文化视为统治大众思想的“意识形态机器”,并十分注重挖掘隐藏于文本形式内部、并对文本结构进行组织的深层结构,文化主义则将文化视为特定阶级及性别的本质属性。贝内特站在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立场上,将文化和意识形态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进行政治协调的场所,从而打破了“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两种方法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的壁垒。第二节阐述贝内特用“互文性”理论分析“詹姆斯·邦德”形象在大众文化的不同媒介中意识形态性质的演变。  全文结语,从总体上揭示“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理论实质: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符号学(尤其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批判与吸纳,以补充、改造自身的理论及方法的产物。同时,对于符号学的形式主义理论特质,大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则表达了强烈的批判态度,原因在于,符号学(主要指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系统性、形式性特质,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立足于社会结构来考察意识形态的方法论大相径庭。对于多数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家而言,符号学是一种对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进行细致剖析的方法,更是一种实现社会伦理批判的工具;但同时,他们不会将符号学的形式主义理论特征作为自身的哲学基础。
其他文献
游走在哲学、文学、戏剧、新闻和演讲之间的萨特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对“自由”的追寻,而在他的思想中“自由”和“责任”又是相连相系的,自由的不可回避、责任的不可推卸,以及两
这个多年前在意大利本土被评上的世界大理石建筑装饰奖的建筑——乡村教堂和纪念墙,具有浓厚的南欧宗教文化色彩。这个建筑群的石材装饰与周围其它景物在色彩、形式和内容上
本论文对汉语助动词“能”的历史演变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并进行了详细描写。文章以先秦以来的部分传世文献中的助动词“能”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分类描写、统计分析和归纳等
“宋代书院与文学”,既非单纯的教育史研究,又非单纯的文学史研究。本文的基本思路就是寻找宋代书院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各种关系。   “书院”之名起于唐代,原为修书、藏书
作为中国现代大歌剧的开山之作,《伤逝》在戏剧结构、音乐创作、人物设置、心理描绘、交响性和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均有大胆创新,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和
谢枋得,宋末元初著名诗人、学者、爱国志士。其诗文俱佳,编辑评点诗文在当时影响颇大。本文第一部分综述谢枋得研究,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谢枋得儒道释思想表
2011年,元代文字学家、书法家杨桓书丹的《尊经阁记碑》,发现于山东省济宁市尊经阁旧址。碑刻为元大德三年夏四月庚午立,碑额为“尊经阁记”四个篆体大字。碑文记述了济宁地区的
以铝耐受型丹波黑大豆(RB)和铝敏感型黑大豆(SB)为试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分析RB和SB的生理生化特性对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应答。结果表明:在2%、5%、10%PEG(PEG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突水淹井危险的矿井,在井底车场需安装潜水泵时,其安装可分为立式、水平、倾斜3种方式,各方式互有优缺点,而倾斜安装则相对优点较多。安装还与泵房底板
蒋韵是山西省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但却是一个被批评者“边缘化”的作家。纵观蒋韵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蒋韵书写了大量精神丰富、命运坎坷的女性人物形象。蒋韵的女性书写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