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我国金融业利润超过实体行业并开始大规模增长;2014年金融业利润占整体行业利润的50%以上。《中国企业报》指出:我国实体经济目前正进入一种虚脱状态。近年来,实体企业在资本逐利的驱使下,放弃对主营业务的坚守,将大量资本投入金融和房地产领域,逐渐“脱实向虚”,导致产能过剩,实体经济低迷,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等问题。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高收益的快速发展时期,资金不断从实体企业抽离,倾注于金融业、房地产业的非主营领域,缺少对创新研发的投入,实体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十九大报告强调经济体系建设需注重制造业等实体企业的发展,抑制社会资本的“脱实向虚”等问题。因此,有关抑制实体企业配置金融化资产、投资房地产的金融化行为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考虑内部股权结构的治理效应,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自由现金流等理论,从大股东利益相关性入手,分析实体企业进入金融和房地产行业所导致的经济后果,以及大股东基于切身利益能够更为关注企业经营业绩,提出股权集中度与实体企业金融化投资关系的主假设。基于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东西部地区制度环境的差异,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外部治理环境与内部股权监督在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投资行为上能够产生相互“替代效应”。本文基于现有国内外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从内部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探讨对实体企业金融化投资行为的影响作用。在本文假设和模型构建的基础上,选取2010年至2017年我国非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多元回归后,得出以下结论:一、股权集中度与实体企业进入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化投资行为显著负相关,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分行业回归中仍然显著,此外,国有企业更易进行金融化,且能够对股权集中所体现的抑制效应产生削弱作用;二、完善的外部治理环境发挥的监督作用,与股权集中度互为“替代效应”;三、考虑地域间的差异性,分组回归结果表明非东部区域企业中股权集中度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强于东部区域企业;进一步地,本文发现企业的国有性质对股权集中度发挥的抑制效应具有削弱作用。基于本文结论,本文认为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促使股东更为关注企业经营状况,更契合企业的长远发展,实体企业须积极发展主营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政府应不断完善市场环境、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预;大股东应主动识别金融化投资的风险,约束企业跨行业套利行为。本文对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投资行为具备一定参考意义,丰富了股权结构与实体企业投资行为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