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排满”到“五族共和”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ju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比较两种不同民族国家建构路径和与之相应的国家认同观的基础上,选取近代史上的一个片段——辛亥前后从“革命排满”到“五族共和”的政治转向——楔入,借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行政单元”、“朝圣之旅”等概念,通过探究这一政治转向的原因,重点分析清末民初中国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政治条件,试图由此为探寻合理有效的国家认同之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欧洲民族国家建构产生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以西欧为代表的原生内驱型、政治主导的以保障个人权利为根本目标的政治法律共同体建设和以中东欧为典型的刺激后发型、文化主导的以追求独立、统一、富强为要旨的族群共同体打造。而中国由于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在民族国家建构历程中兼具二者的面向。中国虽然很早具备了政治型民族国家形成的某些必要因素——建立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基础上由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进行管理的相对稳定的“行政单元”,但是同时,在更大范围内中国又是一个多族群并存、疆界模糊的文化共同体,再加上过度强大的专制皇权、法治传统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国并未能自主走上政治型民族国家建构之路。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进程是在外来冲击下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开启的,所以最初走上了一条中东欧式的文化族群共同体建构之路。既然文化族群共同体的构建是以文化为主导的,那么关于共同体的“想象”就必须从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寻找资源。清朝是由边疆少数族群入主中原建立的中央王朝,原本具有迥异与汉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经过两百余年的共处和交流,满族在本质上已经融入中国,但是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却未及塑造。更重要的是,由于统治者刻意的制度安排,导致满族自我区隔为一个享有诸多特权的特殊政治集团。这种政治隔阂勾起了世人的历史文化记忆,引发对满族中国人身份的质疑。于是,革命党人和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学说后进行民族想象时将满族排除在外,喊出了“革命排满”的响亮口号,试图推翻所谓的满洲统治者,建立一个汉民族的单一族群国家。实际上,清朝并非是由满人单一族群统治,很多汉族士人被吸收到统治集团当中,加入作为世俗朝圣的仕途之旅。在大多汉族士人和官僚的民族国家想象中满、汉都是涵盖在内的。辛亥革命爆发,南北和议之后,清帝退位,满清统治终结,各地政权大多落入原汉族官僚和士人手中。满族不再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满汉之间的隔阂自然消除,“革命排满”的情绪也就顺理成章迅速得以平息。辛亥革命是一场民主革命,以建立宪政共和为根本目的。中国早已形成一个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必备条件的“行政单元”,而经过明清两代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持续努力尤其是清末在边疆建省的重大举措,“行政单元”已经大致覆盖全部国土,行政边界与文明边界基本重合。此时,提出“五族共和”,力图超越族群界线,通过宪政法律建设构建政治型民族国家势所必然。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的消费环境已经悄悄地从理性时代转变为感性时代,女性的消费心理也随之产生一系列变化,论文根据消费的时代背景和感性消费特征,提出女性
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中实验内容较少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文以CA6140机床主轴加工工艺为例,详细说明加工
本文基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月度现金流模型、统计数据和相关假设,构建模型的典型示例,研究现金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以及房地产开发项目现金流的影响,对
目前研究证明胚胎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运动神经元,诱导主要方法是在培养过程中加入诱导因子,从而提高分化培养中运动神经元的分化比例。运动神经元在体外培养中
对英国旅游及其相关领域和产业的了解,对英国的旅游发展状况,英国人对“旅游”的理解及其旅游行为,旅游管理机构,旅游运作商和旅游代理商的状况,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以及旅游相
2006年以来,浙江省的留学生规模发展迅速,其中对外汉语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相比上海和江苏,浙江省在规模上、层次上和效益上都明显落后。面对“时不我待”的对外汉语教
汉语隐喻处理的研究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已广泛为人们所接受,关于隐喻知识库的建设国外学者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职业倦怠指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压力过大,造成的情绪和人际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引起的一系列心理消极状况。目前高中班级人数扩张,地理教师带的班级比其他科目教师多,工作
“以大气CO2浓度增加”为标志的全球变化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而全球碳循环则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草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5%,占全球碳储备的10%,在全球碳循环中起重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历史哲学从探讨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转到对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以及对历史认识的反思,即从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