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观照下的“杨门女将”——从历史演义到民间史诗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l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观照“杨门女将”这一艺术群像。女性主义视角是一种独特又非常有意义的批评视角。“杨门女将”经历了由历史演义到汉民族民间史诗的形成、转化、定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女性主义色彩逐渐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草根文化不断交融,经历了从“杨门男将”到“杨门女将”的过渡,从男权话语到女性话语的转型,“杨门女将”形象在小说戏曲中也渐趋饱满,成为一组有胆有识、重情重义的艺术群像。  这种对女英雄的推崇既是民间文学与生俱来的女性主义倾向的反映,也是一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家将”体系的戏曲、小说、民间史诗的主题之一便是对女性的歌颂。这种歌颂有着浓重的“女性主义”与“女性解放”色彩。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杨家将”的主角就是“杨门女将”,“杨家将”的主题便是女性主义。这种成系统的女性主义文本,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是并不多见的。  清代以后,“杨门女将”逐渐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戏剧《四郎探母》与《穆桂英挂帅》是“杨门女将”发展进程中的最高阶段,也是其女性化、近代化、政治化的最后结果。“杨门女将”日渐主流化的同时,在民间文学中也形成了汉民族民间史诗“杨家将”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杨门女将”呈现出明显的符号化特征,“杨门女将”也具有了类型化的倾向。杨门女将逐渐演变成了“结构符号”(佘太君)、“英雄母亲”(穆桂英)、“小姐气派”(杨金花)、“丫鬟代表”(杨排风)、“男权遗影”(杨文广众妻妾)种种“类符号”。在“杨门女将”的发展过程中,日渐增强的类型特征中既有女性主义色彩又有男权主义痕迹。整体来讲,从历史演义到民间史诗中的“杨门女将”形象,女性主义色彩虽然日渐浓厚,但从来没有摆脱男权主义的语境。在民间英雄史诗中,仍是在男性视角观照下歌颂女性,一方面按传统观念塑造坚韧大度的“杨门女将”,但同时又给男性话语权留下极大的空间,“杨门女将”甚至成为更加隐蔽、更加深层次的男权话语表达符号。  本文首先从女性主义这一批评方法入手,探讨这种批评方法的源头、价值以及可用性,然后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将“杨家将”题材的作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在历时性的发展进程中考察“杨家将”文本的女性主义主题。最后,以姚宝碹教授主持整理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汉民族民间史诗“杨家将”为本,对淹没在中国民间几千年男权话语海洋中的女性主义文化进行披沙拣金般的梳理,力图还原出一群鲜活而真实的民间价值体系中的“杨门女将”群像。
其他文献
电影作为一种“言说”的文本,与其他文本一样,具有自己的表意目的、表述技巧和表达效果。同时,作为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影在表意上所特有的“话语方式”和“修辞手段”构成
期刊
领导干部的形象是一种号召力和凝聚力。在深入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应根据党的伟大形象、国家和民族的伟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卢胜进)由湖南省绿色食品协会和桃川洞名特优新产品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起草的《绿色食品江永香柚生产技术规程》,于11月12日在湖南省农业委员会举行专家
在全国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云南省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围绕和谐与发展两大主题,结合实际,借风扬帆,巧念硬、实、特“三字经”,创造性地开展这项活动。抓牢“硬”字发展
1981年,中央电视台由王扶林导演的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该剧在电视剧里运用了诸多悬念,开了反特、战争剧的先河。同时还第一次采用蒙太奇的手法,通过时空的转换,增加了情
民族管弦乐组曲《连年有余》是历时三年创作的具有天津本土音乐文化特征的作品,它是2009年天津市委宣传部文化艺术创作精品工程的重点曲目,也是天津歌舞剧院建院五十周年系列演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云南文山州开始始终亚麻成功,但种植规模发展速度不快。真正大规模种植是从2002年开始的,2003-3004年度达3.3万hm2左右。涉及10多个州(市)的近40个县,纤维
21世纪初左右,民生新闻在部分地区的电视新闻栏目中出现。2002年,一档名为《南京零距离》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诞生,它的出现吸引了人们的讨论和关注,引发了一股“民生新闻热”。如
1980年代是1949年至今中国话剧创作史上的“黄金时代”。八十年代话剧一直是话剧研究界的热点。本文以“人的戏剧”为出发点,从几个主要角度探讨八十年代话剧创作的现代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