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oment in Peking由中西方文化大师林语堂写就,其中包含的诸多中国文化因素,实为林语堂在创作之时由中文译入英文的,因此将原著译回中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回译的工作。而由于回译过程中并没有一个中文版本作为回译的“根”,因此这样的翻译属于“无根回译”。张振玉将小说译成了一部传统中式小说,让人有种译著即为原著的错觉。如此成功的译作对无根回译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位中国译者,张振玉的翻译是受到中国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影响的,本篇论文将从这个角度展开分析。 本文探寻了张振玉在改写时所持有的关于此类敏感问题的意识形态,并分析了译者在性别方面对原文进行的改写。此外,更广义的意识形态包含了规范、制约我们行为的种种模式、传统和信仰等方面。因此,作者还研究了张振玉对称呼、人名、纪年法等内容的翻译,并发现译者在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通过添词增意、更改词义、删除不必要的解释的方法改写了原文,实现了无根回译最重要的任务,即文化还原。诗学方面,从文学手法、文学主题、典型人物和象征的角度,研究了译者利用对仗、讽刺、拟声等手法对原著进行的改写,以及对书名、人物语言和意象使用的改写,总结出了译者的改写方法:按照中国诗学对文本进行美化、修改、词语添加,将无法翻译的内容进行替换,删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无需翻译的内容。在应对诗学冲突时,张振玉也有出现失误的情况,但整体努力仍旧是成功的。赞助人方面,从意识形态、经济因素和(社会)地位因素着手,对译者受赞助人影响而进行的改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整体而言,张振玉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中西方意识形态与诗学的冲突,并受到赞助人的制约和影响,在种种羁绊与困难下,译者仍旧竭尽全力在译本中还原了中国文化,使得译著成为回译以及翻译文学中经久不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