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真逸史》偏正关联标记研究

来源 :温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lhl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真逸史》共有149个偏正关联标记,按照语义类型和关联作用,我们将其划分为因果、条件、假设、让转、目的五大类。其中因果类标记共有39个,具体划分为说明因果关联标记和推论因果关联标记,说明因果标记可再进一步划分为表原因和表结果的标记;假设标记共有45个,按照使用模式的差异,分为单用和连用两大类;条件标记共有12个,按照其表示的语义逻辑关系的不同,分为充分条件标记、必要条件标记、无条件标记三大类;让转标记包括让步和转折标记,共计45个,其中让步标记可进一步划分为事实让步标记和虚拟让步标记;目的标记共有8个,按其所含的主要语素,分为“以”类、“为”类、其他标记三部分。
  我们对《禅真逸史》中每一个偏正关联标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包括统计它们在全书中的使用频率,分析其来源、用法及在语句、篇章中的关联功能,并与同时期文献中的用例情况进行对比。在每一个章节的末尾,我们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偏正关联标记进行专题研究,追根溯源,以求从历时和共识两个层面较为全面地呈现《禅真逸史》偏正关联标记的总貌。
  《禅真逸史》偏正关联标记中,单音节词语25个,双音节词语84个,连用结构34个,三音节词语6个,分别占总数的16.8%、56.4%、22.8%和4.0%。复音节标记在数量上占明显优势,但高频标记则以单音节标记居多。《禅真逸史》的单音偏正关联标记主要沿用自上古和中古汉语,而复音偏正关联标记则大多在近代汉语时期产生,跨层结构词汇化、同义复合、短语凝固是《禅真逸史》复音偏正标记的主要来源。
  《禅真逸史》中的关联标记以连词居多,共计96个,占总数的64.4%,副词16个,占总数的10.7%,非词短语3个,占总数的2.1%,连用结构34个,占总数的22.8%。《禅真逸史》的偏正关联标记在句子、篇章中的位置总体较为灵活,一些标记正处在语法化或词汇化的中段。《禅真逸史》的偏正类标记总体上以单用为主,连用结构种类较多但使用频率较低。
其他文献
“画工”与“化工”是晚明李卓吾在明代戏曲作品地位论争中针对明初剧坛风气而提出的戏曲理论,认为“化工”之作《西厢记》《拜月亭》在当时剧坛的戏曲地位高于“画工”之作《琵琶记》,这一观点对论争具有总结性意义,对后世戏曲也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画工”与“化工”的含义、明代戏曲理论从“画工”到“化工”的演变、“化工”对后世戏曲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正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
学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运用“般若”“圆通”两个典型的佛教术语,来说明“论”体的相关问题,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语义。这两个佛教术语,在六朝佛教东来的时代背景下,涉及到玄学、经学、史学等诸多领域的问题。通过对其所蕴含的佛教意义与文体意义作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刘勰的“论”体观,以及六朝“论”体在佛论影响下的新变。  全文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研究《文心雕龙》对“论”体的概念建
学位
陆绩怀橘故事出自《三国志》,主要表现了陆绩怀橘遗母的孝心,为二十四孝之一。这个故事被世人接受后,在诗词歌赋及墓葬艺术中渐臻佳境,以独特的流传方式及功能为孝文化的发展增添光彩。  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陆绩怀橘的接受、发展特色、原因及对孝文化的影响这几个方面阐述,正文主要由四个章节构成:  第一章,探讨“怀橘”产生的源流及其被接受的原因。从古至今学界对陆绩怀橘等二十四孝的异议一直存在,但其仍有
学位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自战国《孟子》起就有了“食色性也”的认知。作为文人用以表情达意的文学作品,食物书写从一开始简单的描述到后来拥有更为丰富的文学内涵,有着其特殊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中唐以来,食物大量入诗入文,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文学世俗化。同时,文人群体显现出以俗为雅的创作倾向,这就促使诗文写作更加生活化,大量食物书写相继涌现。  本文着重研究中晚唐(不包括五代)文人诗、文、笔记中的食物书写,从
叶宪祖,晚明时期越中地区著名的戏曲家,一生创作大量杂剧、传奇,被称为“一代擘旗手”,在明代曲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叶氏作为越中余姚人士,受越地文化熏陶,其精神品格、思想特点皆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越地文化特质。本文以存于越文化语境下的明代曲家叶宪祖及其戏曲创作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成长与创作置于越地文化背景下,从越文化的生成、发展探析其文化特征,进而分析对叶宪祖的影响。一方面是对叶氏本人的影响,主要结合叶宪祖的
学位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构成文学的两个世界,是文学发展史中的两大分支。最近几十年,学术界逐步提高了对民间文学的关注,已开始全面搜集整理其资料。相关成果表明,在滇桂南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存在大量通过口头传播的文学文本,主要包括韵文体、散文体两种文体,主要采用讲述、歌唱、讲唱结合等三种表述方式,呈现出一个较完整的功能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散文体、韵文体的文体划分。一般来说,他们属于不同的演述场域。散文体文学作
学位
夏秉衡是清中叶的文人剧作家,着有诗文集《清绮轩初集》和戏曲集《秋水堂传奇》(《八宝箱》、《双翠园》和《诗中圣》),另辑有《清绮轩词选》。《秋水堂传奇》是典型的文人剧作,创作于“花雅之争”后期,表现出剧作者为救活“雅部”而做出的不懈努力,是文人剧作奋力挣扎的缩影。但在现有戏曲研究中,夏秉衡的戏曲作品关注度不高,它们大多时候出现在戏曲目录丛书中,只余书名和简介,只有少数学者能就戏曲内容做简略分析。本文
学位
明末清初的李渔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是一位奇特的人物,他的人生履历在后人看来褒贬不一、备受争议。其一生大部分处于风雨飘摇中,亦繁华过亦凋零过。在其坎坷的岁月中,通俗文学代表——戏剧便成为李渔展现自我“实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把利刃,“实用主义”文学理论也在其戏剧文本中随处可见。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对学界关于“李渔戏剧作品研究”和“实用主义文学理论”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综述,阐述本文研究的选
学位
宋朝经济文化繁荣兴盛,很多新兴的文学形式也得以蓬勃发展,诗词都有了新的面貌,话本小说开始慢慢兴起,而笔记体的著作因记闲暇所见所感也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北宋得以盛行。《梦溪笔谈》是北宋中期的沈括晚年所著的一部百科全书般的笔记体著作,它包含许多学科内容,总是以科学史成就闻名于世,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其中也不乏人文社科类的成果。故将该书置于文学视角之下,分析沈括的文学主张、《梦溪笔谈》本身的叙事特征对于探究北宋
学位
地名故事是地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地名文化研究的深入,地名故事逐渐受到重视,出现多种版本共存的局面,引发学界诸多争论。本文首先对地名故事的概念做出界定,并按其语体风格,将其大致分为两类:口述体版和文艺体版。然后回顾了地名故事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并对语料来源做出简介。接着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两种版本温州地名故事的语言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比较。在句法层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