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针刺创伤、针刺创伤加自身血注入方法导致兔前肢外侧髁骨腱结合部损伤,观察损伤后的病理性变化,为骨腱结合部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实验研究对象为33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8周龄,2.8±0.3kg),左右侧前肢外侧髁为处理部位,共66个样本。按体重随机分为分为6组:对照组(n=6);实验组:1天(n=12)、5天(n=12),7天(n=12),14天(n=12),28天(n=12)。对照组(CON)不做处理;实验组动物的左前肢外侧髁伸肌腱止点处进行针刺创伤加自身血液注入处理(NB);右前肢外侧髁伸肌腱止点处仅进行针刺创伤处理(N),之后放入笼中自由饲养。取兔前肢外侧髁及其附着的肌腱用于组织学分析。结果:与CON组比较,1天、5天、7天、14天、28天时N组、NB组都出现了胶原纤维及细胞排列紊乱,纤维软骨带层次模糊,潮线模糊或消失,细胞核数量明显增加。1天、5天时,NB组与N组相比,细胞核数量明显增加。与CON组比较,1天、5天、7天、14天时N组、NB组纤维软骨带厚度没有明显变化;28天时N组、NB组的纤维软骨带厚度均明显降低;28天时N组、NB组均有新生骨产生。结论:针刺创伤、针刺创伤加自身血液注入的方法均导致了兔前肢外侧髁骨腱结合部出现一定的规律性病理变化。1天、5天、7天时出现胶原纤维及细胞排列紊乱,纤维软骨带层次模糊,潮线模糊或消失,细胞核数量明显增加;14天、28天时这些病理变化仍然存在;提示到28天时仍然存在迁延性损伤。1天、5天时NB组的细胞核数量明显多于N组(P<0.01),提示针刺创伤加自身血注入方法与针刺创伤方法相比,所致急性期损伤程度更严重。7天、14天、28天时,NB组和N组间细胞核数量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1天、5天、7天、14天时纤维软骨带厚度变化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28天时纤维软骨带厚度明显降低(P<0.01),并且纤维软骨带处有新生骨产生,28天时NB组和N组问的病理性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