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091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全面抗战,为捍卫祖国领土战斗到底。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共产党人在陕甘宁边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制定抗日的国防教育方针政策,使教育长期为抗战服务;改变原有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抗战急需的新制度、新课程;用战时的方式办法创办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培养了大批的抗战人才。这些重大举措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创建并壮大的高等学校教育,具有显著的非常时期的教育特色,在国防教育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各个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中国教育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本研究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教育问题史理论和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方针政策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事类高等学校和普通类高等学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后至1945年抗战全面胜利期间,边区高等学校实施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进行分类梳理,呈现这一特殊教育的历史全貌。为了体现研究问题的生动性,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手段并用史论结合的方式,将边区高等学校实施国防教育的情况予以尽可能的完整展现。最后总结边区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经验,并论述其历史贡献和意义。根据这一研究思路和主线,本论文通过以下内容呈现研究主题:首先,依据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梳理了“九一八”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教育主张,从国难教育到国防教育转变时期的方针政策,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国防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党推进全面抗战的军事方略。其次,对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的创办与发展,边区高等学校推进国防教育的发展情况予以梳理,目的在于为后面边区高等学校实施国防教育的研究提供详细的背景支撑。第三,以陕甘宁边区高等军事学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选取了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抗大三分校、八路军军政学院和军事学院等。梳理这几所学校的办学过程和实施国防教育的举措,并总结边区高等军事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特点。第四,在普通高等学校中以服务抗战的办学职能为标准重点选取了两所高校,即陕北公学和安吴青训班。这两所高校对抗战服务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安吴青训班在培养干部的过程中,也对抗战军事理论及军事人才的培养做了突出贡献。此外,为了研究问题的完整性,还对其他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相关情况予以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第五,对陕甘宁边区高校实施国防教育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有:政治工作方面,从学校政治工作在教育中的地位、中心任务、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四个方面予以归纳总结;军事教育方面,实行军事教育与政治工作结合,文化教育是军事教育的基础内容,充分利用抗战时期特有的实战锻炼机会开展学校的国防教育,军事教育要充分吸收军队中的宝贵经验,学校军事教育要日常生活化常态化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对象和内容这几方面,梳理并总结了边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在其他国防知识教育方面,总结了国防教育知识宣传样式的多样化,面向广大民众推广国防教育知识和技能,组织学校教职学员积极投入防空设施的建设活动中等;在学校教育原则、计划、方法方面,注重课程理论与抗战实际相联系,选取精华教育内容为抗战之急需,以及边区高等学校在制定教育计划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精神等。最后,概括了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对边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对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贡献,对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教育的影响。
其他文献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和国家面向全球高等教育竞争,面向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实现离不开高水平人才队伍的支撑。我国高校为达成这一目标,纷纷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投入巨大的人、财、物等资源积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作为高校人才人事核心机制的教师管理制度,成为众多高校开展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并不约而同地将建立健全教师聘任制作为改革的主要抓手。但任何重大的制度改革都伴随着阵痛,我国
企业衍生,又称“衍生创业”,指从母体组织通过知识、经验、技术等资源转移的方式建立新企业的过程,新企业被称为衍生企业。实践证明企业衍生对提升区域经济增长、促进高科技产业集群集聚与发展、推动人才就业与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创业活动亦是冒险活动,衍生企业往往面临创业初期企业规模小、资源少、能力弱等困境的挑战,需要承担创业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很难兼顾创业伦理责任的履行。而失德的衍生创业行为
棉花是主要的天然纤维来源和重要的经济作物,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准高效的在棉花中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验证,而再生苗获得需要成熟、稳定、高效的体细胞再生体系,但棉花遗传转化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型限制、发育不同步和遗传转化周期长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着转基因苗的获得。为了解析调控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分子机制,从陆地棉体胚发生转录组数据库中发现了一个在体胚发生阶段优势表达的基因GhMYB44,本研究对GhMYB44在
环境因子变化对植物群落(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构建)的影响机制是群落生态学领域内重要的科学问题。以往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环境变化对地上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而对埋藏于地下的潜在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很少。土壤种子库能够通过“储藏效应”降低种群在一定区域内灭绝的风险,同时在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起到重要的缓冲作用,此外土壤种子库在植物群落更新和物种多样性维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凡是
棉花(Gossypium spp.)作为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主要的栽培品种为四倍体的陆地棉和海岛棉,其中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因其具有纤维长、细、强等特点,是纺织特种织物不可或缺的原料。新疆是我国海岛棉主要产区,然而,受到各种病害的危害,种植面积逐年缩小,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海岛棉来说,枯萎病的危害最为严重,直接影响海岛棉的产量
进入新时代,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于整体提升国家形象、稳定国家秩序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不容懈怠。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及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分
从1945年战败投降至1954年组建自卫队并设立防卫厅,日本在十年中经历了从被完全解除武装到重新组建陆海空军事力量的转变,并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文民统制”型政军关系模式,直接影响着后续日本军力的发展及运用。“文民统制”型政军关系是日本政府为防止再次出现二战时期军人占据权力中枢、左右国家政治的情况,效仿西方文官治军模式而建立的。但日本并非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而是从自身国家利益、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出发,在
新疆作为我国的棉花主产区,截止2020年棉花产量连续26年稳居全国首位,疆棉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棉花产业是新疆农业经济的主要来源,它对乡村经济建设、解决广大棉农的生计问题、增加棉农收入意义重大。长期的棉花生产使得新疆棉花累积了诸多问题,譬如棉花品种多乱杂、一致性差、异性纤维污染严重、高品质棉花供给不足等,尤其棉花质量问题日趋严峻。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棉花质量是新疆棉花生产发展亟待解
针对新疆农业严重缺水和钾肥用量较大的现状,本论文以新疆特色经济果树—枣树为研究对象,于2016-2021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红旗坡10队新疆农业大学林果业试验基地内开展了为期6年的枣树灌溉与施肥大田试验。通过应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光合作用仪等先进设备定位观测,对枣树耗水、生理、产量、品质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枣树水分亏缺补偿机制,明确了枣树水分-养分-产量-品质响应关系,验证了3种蒸发蒸腾量估算
在畜牧业中,全株玉米青贮的制作与管理是青贮制作技术中的一个核心工作,在青贮发酵过程中正常的干物质损耗为13~15%,在青贮运输过程中和青贮窖封窖后,青贮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干物质和营养损失量越大。因此,本试验提出以下设想:在全株玉米青贮密闭保存后,从发酵开始至青贮进入稳定期,期间青贮通过有氧呼吸作用,消耗青贮营养物质产热,能否通过测定产热量来评估青贮营养损失量。前期相关研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