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对饮食文化的描写尤为精美典雅。《红楼梦》翻译研究在整个翻译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成果有助于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目前,对《红楼梦》翻译研究大多只局限在由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等人完成的两个英语全译本上,鲜有涉及到其他更多英译本微观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为此,本文拟以归化、异化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和程序,对《红楼梦》的三个英语译本(杨译、霍译、乔译)中前56回的饮食文化内容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以审视译者是如何处理《红楼梦》中饱含中华文化内涵的饮食现象。一般认为,翻译有两种基本策略可循:即归化和异化。中西翻译史上都有关于翻译策略的长久争论,通过对其的回顾,作者发现:人们倾向于将这两种策略互相对立起来,主张采取其中一种策略反对另一种。然而,人们较少关注两个问题:译者为什么会选择某种翻译策略?哪些因素影响了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针对这两个问题,作者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人们争论不休的翻译策略问题。目的论主张,翻译策略的选择是由发动者或译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而翻译的目的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标准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方法:考察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是否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其翻译目的。通过对《红楼梦》源文及其三个英译本饮食文化翻译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大致有三个经验可循:三个英译本的饮食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是服务和服从于整个《红楼梦》翻译策略的;其具体处理方法和结果主要取决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要求;其中,杨译、乔译处理方法趋同,均大量采用异化手法(分别为80.90%和79.78%)来保留源文的文化特色,而霍译却主要(53.93%)采取以读者为中心的归化策略,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大量(46.07%)使用异化的翻译。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要求灵活选用翻译策略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弥补现有的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对翻译教学提供借鉴,因而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