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癌(HCC)恶性程度高,发病快,就诊时常属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肝癌肝切除术后的5年复发率43%~61%,5年生存率为35%~42%,预后差。治疗的主要难点是肿瘤的高度复发倾向和转移。随着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治疗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学认识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治疗,过继性免疫治疗,导向治疗,肿瘤疫苗诱导的主动免疫等方面。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期人们认识到,细菌DNA含有的或人工合成的CpG寡脱氧核苷酸(cytosine-phosphorothioate-guanine oligodeoxynucleotide,CpG ODN),当其和肿瘤抗原结合时,具有强大的免疫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微波消融(mirowave ablation,MA)已成为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同手术切除一样,MA治疗HCC,也存在治疗后复发的问题,但与手术不同的是,经MA治疗后肿瘤抗原仍存在,因此,将CpG ODN与MA结合起来,有可能提高免疫效应,增强其治疗肝癌的效果,本研究围绕MA及其与CpG ODN的联合治疗肝癌进行,旨在找到进一步提高MA治疗肝癌效果的新途径。
第一部分不同温度微波消融肝癌的病理组织变化
比较HE染色和NADH.diaphorase酶组织化学染色,对判断MA灭活肝癌组织效果的价值,揭示MA灭活肝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并确定有效灭活小鼠肝癌的消融温度,为后续研究确定消融温度提供依据。
方法
分别用60℃,3min、55℃,3min、50℃,3min、45℃,3min不同条件的微波消融,依次治疗A、B、C、D各组小鼠移植型肝癌,取微波消融前、消融后即刻及两周时的肿瘤组织标本制成石蜡和冰冻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diaphorase.NADH-diaphorase)的酶组织化学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种染色的情况,并观察各组治疗后的肿瘤残余情况。
结果
从HE染色观察,A、B、C、D各组小鼠肝癌组织在微波消融后的即刻,其细胞核形态和排列较消融前无明显改变;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B组肿瘤消融区内的NADH-diaphorase的活性均消失,说明癌细胞的灭活;C、D组肿瘤消融区内上述的酶活性呈散在阳性,提示部分癌细胞仍存活;A、B组与C、D组的肿瘤灭活效果明显不同(P<0.01);在消融后两周,A、B组消融肿瘤组织呈坏死干痂样物,HE染色为无细胞结构坏死物,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无NADH-diaphorase活性;C、D组有肿瘤残留,HE染色显示有肿瘤细胞结构及部分坏死,酶组织化学染色提示有部分NADH-diaphorase活性;肿瘤残余情况:A组0/8、B组1/9、C组7/9、D组8/8,A和B组与C和D组间肿瘤治愈率有显著差别(P<0.01)。
结论
HE染色不能评价微波消融对肝癌的即刻灭活效应,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测NADH-diaphorase的酶活性能判定微波消融对肝癌的灭活效果;微波消融小鼠肝癌,对癌细胞结构有形态上“热固定”的作用;A和B组的消融条件能有效灭活小鼠的移植型肝痛。
第二部分 单纯微波消融肝癌对荷瘤鼠抗肿瘤免疫的影响
探讨小鼠肝癌微波消融对宿主免疫细胞组成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以及对再次接种肿瘤的抵抗能力,初步检测单纯微波消融所产生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方法
运用已建立C57BL/6J小鼠Hepal-6细胞移植肝癌模型,对肿瘤微波消融(MA组)或手术切除(手术组),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检测治疗前(荷瘤组)、和治疗后两周及三周宿主周围血CD4+、CD8+、NK1.1+细胞组成(%)及血浆Th1细胞因子IL-2、IL-12、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IL-10的水平(pg/ml),以及治疗后两周各组再接种肿瘤的成瘤率。
结果
荷瘤组比正常组CD8+、CD4+T细胞下降,NK1.1+细胞增加,细胞因子IL-2、IL-10增加,IL-4、IL-12和IFN-γ下降(均P>0.05)。MA组较荷瘤组CD8+、CD4+T细胞增加(均P>0.05),NK1.1+细胞明显升高(P<0.05),IL-12、IFN-γ显著上升(均P<0.01),IL-4明显降低(P<0.05),IL-10降低(P>0.05)。手术组比荷瘤组CD8+、CD4+T细胞升高,NK1.1+细胞降低,IL-2、IL-12、IFN-γ上升,IL-4和IL-10有所下降(均P>0.05)。MA组比手术组CD8+、CD4+T细胞升高(均P>0.05),NK1.1+细胞、IL-12明显上升(P<0.01、P<0.05),IL-2、IFN-γ升高,IL-4、IL-10下降(均P>0.05);再接种相同浓度肿瘤细胞时,MA组较荷瘤组成瘤率明显降低(16.7%VS 66.7%,P<0.05),但与手术组相比无显著区别(16.7%VS 25%,P>0.05)。
结论
MA原位灭活小鼠肝癌可促进Th2/Th1偏移及NK细胞组成的显著升高,但抗肿瘤再生长能力较手术组无明显区别。
第三部分 微波消融联合CpG ODN治疗肝癌的效果
从第二部分试验结果可知,单纯MA治疗小鼠肝癌,在一定时间内,激发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有限,本部分实验利用微波消融肝癌后仍留有抗原,而CpG ODN结合肿瘤抗原可激起机体较强免疫效应的特点,探讨将二者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治疗肝癌的效果的途径,以减少HCC经MA治疗后的残留或复发。
方法
1.实验分组及处理:将荷瘤小鼠分为A(微波消融+局部注射CpG ODN)、B(单纯局部注射CpG ODN)、C(单纯微波消融)和D(对照)共四组,给予下面的处理即:微波消融,采用45℃,3min的消融条件消融A、C组小鼠;肿瘤局部注射CpG ODN,将CpG ODNl826和ODNl982溶于生理盐水中,使浓度为500μg/ml,于实验的0、3、6、9天,按50μg/只,给A、B组小鼠瘤周注射CpG ODN1826,给D组小鼠瘤周注射ODN1982。
2.免疫学检测:于治疗后的第12天,每组取6只小鼠,摘除眼球取血入EDTA.K2抗凝管中,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中的CD4+、CD8+和NK1.1+细胞,用ELISA法检测鼠血浆中细胞因子IL-10、IFN-γ;摘除脾脏,用MTT法测脾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切除肿瘤组织,制做5μm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浸润的CD4+、CD8+和NKl.1+细胞,剩余鼠用于观察治疗后3周时的肿瘤残留率。
结果
A组血液中的CD4+、CD8+和NK1.1+细胞较其他组升高而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组的血浆中的细胞因子:IFN-γ浓度也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或P<0.01);淋巴细胞杀伤试验结果显示,A组的脾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或P<0.01);免疫组化结果标明,A组肿瘤组织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也较其他组明显增多(P<0.01);治疗后三周,各组肿瘤的残留情况:A组,1/9;B组,6/9;C组,9/9;D组,9/9。A组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另外组(P<0.05或P<0.01))。
结论
微波消融联合CpG ODN治疗小鼠移植型肝癌,能够明显增强荷瘤鼠的抗肿瘤免疫,显著提高对MA后残余癌的杀灭,因而,可能有助于减少MA治疗肝癌后的复发。
总结
1.通过比较HE染色和NADH-diaphorase的酶组织化学染色对MA消融肝癌效果的判断,显示肝癌经MA后即刻所发生的主要变化不是形态学方面的,而是NADH-diaphorase活性的明显变化,即MA灭活肝癌组织对其细胞形态具有即刻的“热固定”作用,因此,HE染色不适合评价MA对肝癌的即刻灭活效果,采用NADH-diaphorase的酶组织化学染色能较好地显示这种即时灭活效应,并有助于确定有效的微波消融温度。
2.单独的MA激活的抗肿瘤免疫有限,MA结合CpG ODN的肿瘤局部注射,可显著增强MA的免疫刺激效应,包括全身和局部的免疫效应,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以及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从而提高了MA对于残余癌的杀灭效果,所以可能有助减少MA治疗肝癌后的残余或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