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文”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tang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孔子的所学所思是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生活在“周文疲敝”的春秋末季,孔子希望能够为日益“疲敝”的“周文”重新赋予其当有的内在生机,进而建构一个以“仁”为其价值内核的人文世界。孔子看重“文”的价值,故本文将以《论语》之“文”为研究对象,旨在为人们理解孔子以及儒家“文”的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主要分成三个部分来架构全文。
  第一部分是阐述《论语》之“文”的多重意蕴。笔者主要通过文本细读和悉心比较的方式来梳理历代《论语》注疏,在澄清“文”所出现章节的基础上,结合各章的具体语境对“文”的含义进行判断和分类。在众多《论语》注疏中,“文”多被后儒具化为“六经”或“六艺”,故前人多在此基础上将“文”的内涵集中于“古之遗文”、“礼乐之文”、“文采文饰之文”三个义项加以疏解,在这一前提之下,笔者认为亦可以通过“人名谥号之文”和“讲习之文”的释义来佐证“文”的多重意蕴,并对“文”的五个义项进行分节爬梳和阐析。
  第二部分是对“郁郁乎文哉”一章进行义趣疏解。“郁郁乎文哉”中“文”的释义指涉“周之文”,笔者以此章为辐辏,爬梳历代注家的观点,揭示了“文”的释义由“文章”逐渐演化,进而呈现出由“礼”而“文”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探析“礼”与“文”之间的深刻渊源,进一步揭示出《论语》之“文”的多重意蕴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通过对“礼”“文”并见于同一章句中的论述,阐释“文”的“自然之文”和“人为之文”两种性质,进一步强调了“文”之“礼乐教化”这一层含义和“文”“礼”对举的深层意义。
  第三部分是关于《论语》之“文”的作用和指归的探究。笔者将“文”的作用划分为“成人”、“来人”和“求仁”,“成人”即“全人”,意味着品德操行和文化修养兼备的人,履行“礼乐教化”的规范、修养“仁德”是“成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来人”有招徕、招致之意,与“修己安人”关系密切,修“文德”作为“来人”的关键环节,同样离不开对“礼乐文化”的遵循。孔子贵仁,把仁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天下归仁”视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仁”侧重的是人的心志,而礼乐则侧重于对各种实践的规范,“求仁”是修治礼乐之 “文”的重要目的,二者之间紧密关联,对此,笔者主要从“博文约礼”和“克己复礼”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阐释。
其他文献
本文全面考察依托于技术媒介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中的群体话语交互状况,论证群域话语概念,尝试建构群域话语分析框架,揭示互联网时代人际交流的一些新特征,探索分析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点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探究立场建构与话语协商的句法及语用特征。  全文共分八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交代本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的主要问题,从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概括选题研究的价值
学位
本文以交际中对第三方人物进行指称的指称语为研究对象,从人际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角度,运用立场三角理论、功能语法理论,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研究了交际中第三方人物指称语的人际关系建构的问题。本文首先对第三方人物指称语的语言形式做了归纳和总结,把第三方人物指称语分为词语形式和结构形式两大类。词语形式含有较低的信息量和较高的可及性,是指称发出方更熟悉的信息。结构形式与之相反,往往需要指称接收方进行更多的加工。指
本文以公关危机应对语篇为研究对象,运用互动语言学、语篇互动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公关危机应对语篇所呈现出来的互动特征进行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公关危机应对语篇的特征与类型、公关危机应对语篇的互动要素及互动过程、公关危机应对语篇的互动资源三个方面。第一章为绪论,对选题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理论依据与创新之处、研究方法
本文在信息结构理论背景下,运用对比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在共时平面对现代汉语和英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分别考察了汉语和英语非作格和非宾格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其中包括汉语不及物动词带不同性质的名词性宾语和动词性宾语、汉语和英语名宾动词以被动态形式出现、汉语动词带宾语结构进入“把”字句框架。探讨了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带旁格宾语
清代乾嘉时期历时八十五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时刻,也是社会结构酝酿着的变异时期。乾嘉学者以总结、概括、整理、辑佚、辨伪、求真的姿态登上学术的舞台,这一时期,学者名家众多,学术门类繁多,为学取向各异。汉学、理学、心学、考据学、宋学、历史学、实证哲学因势而兴,寻求发展。各种思潮、学术流派争鸣裂变,组合重构。在这种过程中引发了对各种典籍的总结、考据、扬弃、重新发现的问题。  本文以乾嘉时期时间段
学位
作为一名老挝留学生,中国与老挝两国间的历史文化渊源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老挝和中国作为邻邦,相互之间有着上千年的交往历史,在文化和历史上有着许多共同的渊源。老挝和中国傣族在文化和历史渊源方面有着更多的共同点,在两个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泼水节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本文对老挝和中国傣族泼水节文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目的是为两国的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为两国文化友好交流做出贡献。  本文在第一章绪论部
疾病自先秦时期即进入文学创作,此后一直是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作为南宋诗坛最杰出的诗人,陆游现存的9000余首诗歌中,有1203首有关疾病书写,约占他现存诗歌总量的13%。对于陆游诗歌的疾病书写这一问题一直很少有人关注,本文基于此对陆游诗歌中的疾病书写进行研究,考察陆游的疾病与自我治疗途径,分析疾病与陆游诗歌的关系,试图揭示陆游面对疾病与死亡的心理历程与情感态度,体会陆游对自身生命状态的审视及其中蕴
学位
唐代益州环境优美,经济富庶,文化底蕴深厚,是西南地区的重镇,吸引着着唐代诸多诗人来到益州,创作出具有益州地域特色的诗歌,成为了解唐代益州诗歌的切入点。本文以唐代益州诗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唐代益州诗人及诗作等相关资料的爬梳剔抉,力求再现唐代益州诗歌的整体风貌,并探究唐代益州诗歌的艺术文化特色。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对唐代益州诗歌进行整体研究。  第一部分追溯益州的历史沿革,并且从自然环境、经济、政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下关于后人类的研究不断涌现,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及从不同角度切入的研究成果颇丰。近百年来科幻电影中常常出现关于后人类伦理问题的展演,本文立足后人类的研究视野,探究科幻电影中呈现的后人类伦理问题,因为科幻电影不只极具社会想象力还具有一定的客观实际性,它以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对后人类时代可能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思考。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梳理学界关于后人类问题的研
学位
暴力问题是现代世界日益凸显的问题,在国族、阶级、性别等关系中都存在矛盾冲突乃至暴力。印度当代英语作家阿努拉达·罗伊(Anuradha Roy,1967- )抓住这一印度乃至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进行暴力主题的小说创作,反映了印度的政治、宗教及社会现状。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的创作具有很强的女性主义色彩,但又不止于对印度女性悲剧命运的书写。小说多把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关注暴力事件中受害者的心理和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