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主体性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luw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理论对主体性的思考即文学主体性。作为新时期伊始“人学”理论的延续,中国文学主体性理论在启蒙与现代、本土与西方之间经历了时间和历史的拷问。如果从时间的流变上划分,新时期以来文学主体性理论可以分为三个研究阶段:文学自律性阶段、现代性阶段与反思现代性阶段;如果从关键词上梳理,文学自律性、审美性、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主体间性、文化研究、接受美学、语言等等共同构成了主体性研究广袤而深邃的理论空间。本论文写作的思路既不是对新时期以来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概述性研究,也不是对西方主体性话语的阐释,而是将中国文学理论对主体性的思考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中加以研究,寻求中西理论的结合点和差异处。并不仅仅停留在对文学主体性的一般描述和介绍上,而是深入主体性研究的文化机制和社会历史语境,通过阐释不同的主体性理论构成方式,分析为何呈现这种主体性的解读方式,这种解读方式涉及到何种理论问题,回避了何种理论问题,有哪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又有哪些问题在历史的考辨中沦为伪命题。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主体性研究在宏观上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深入的递进关系。本文写作的方式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逐一分析论证,抽丝拨茧,旨在发现观点之间逻辑起点、论述方式、理论要素、贡献缺陷等一系列或承继、或反驳、或相通、或异质的关系,以观点为切入点观照文学主体性理论研究的全貌。全文分为四章,具体如下:第一章、自律性与文学主体性。新时期文学主体性理论率先由刘再复明确提出,理论提出的背景有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有李泽厚来源于康德哲学的理论支撑,有文学创作的先在启蒙铺垫,更体现为文学自律性和审美性的吁求。文学自律性表达了新时期文学渴望摆脱机械反映论和政治决定论他律的束缚,而转向凸显文学本身应该具有的特性,其中最突出地表现为审美的需要。“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审美的反映。而自律性和审美性的实现都是建立在文学主体性确立的基础之上的。自律是文学主体性的理论基点,文学主体性是自律的实现途径。文学主体性理论是“文学是人学”和人道主义命题的延伸,究其本身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作者主体、对象主体和接受主体。其中对作家主体的关注突出了主观创作心理,如情感、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能动作用;而对象主体和接受主体则暗含了一种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以及接受美学的思路遥相呼应。这一理论的构成于前现代理论视野中,理论研究的总体特征是简单化和趋同化,只拥有思想启蒙的现实意义。既没有借鉴西方当代文论的成果,也没有打通与中国传统文论的关系,呈现出共时与历时的双重断裂。第二章、现代性与文学主体性。文学自律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集中的体现,同时中国文学主体性研究逐渐拥有了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深化的思想内涵,但同时表现为论述的离散化倾向。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主体性研究出现两个关键词,理性与现代性。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既张扬了主体性,又遮蔽了主体性。后现代思潮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致力于消解现代主体,主体不是先验的,而是生成的。总的说来,现代性作为一种与现代化进程相生相伴的理论范畴,使中国文学主体性研究由主体/客体二元对立进阶到主体内部研究的范畴。从现代性尤其是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思考主体性,中国的现代主体表现为理性的、独立的、无限的主体,而与审美现代性相关的现代派和先锋派成为文学创作实践的尝试,在审美取向上表现为从极端的个人主体确立到非主体、反主体写作倾向之转化。现代性与文学主体性研究较多地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和制约,理论的思辩性和系统性极大增强,但同时呈现出实践操作性的削弱。现代主体与后现代主体之争使得当时的新理论、新术语层出不穷,研究至此,呈现出离散化的倾向,现代性衍生为反思现代性,并发散为三条路径:解构路径、主体间性路径和文化研究路径。解构路径以后现代思潮为代表,其中对“主体的消解”等相关的论述在中国学界共鸣与误解共存,同时语言成为主体性研究的重要维度。第三章、主体间性与文学主体性。主体间性是反思现代性的路径之一,旨在以对话、交流的方式打通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对现代形而上的理性主体研究思路的反驳。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可以细化为哲学、社会学阶段和文学、美学阶段,以对中国文论界的影响来斟选,前一阶段以海德格尔“此在和共同此在”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代表,而后一阶段则较多地涉及到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伽达默尔的文本阐释学理论。中国的主体间性理论极具特色,具体表现在:1、主体间性理论既打通了中西方理论,从中国传统美学中可以发掘主体间性的因子,中国传统美学中注重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重新焕发了生机。2、接受美学和文本间性沟通了主体间性理论和文学批评实践,实现了从主体间性到文本间性的转向,文本间性成为晚近最重要的批评术语之一。3、同时引发了实践和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不仅深化了主体和主体间性的相关美学理论和术语界定,更重要的是使主体性重新成为文学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主体间性理论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学主体性研究回归本土和实践的诉求,但同时必须警惕泛主体化的倾向,而且语言的间性特征还有待进一步关注。第四章、多元化的文学主体性研究。全球化语境带来新的主体性研究方式,通过对文学主体性研究做阶段性的分析和审视,在价值评估上应肯定研究对于新时期以来文论的重要意义,认可研究成果巨大;在问题审理上将文学主体性研究视为考察中西方文论关系的切入点,从主体性研究的嬗变可以窥见西方文论影响和制约下的本土文论建设;并结合当下的全球化语境和文化研究,以突出的问题意识提供主体性研究的三条进路:1、主体研究的思路从主体本身转向对主体存在状态的研究,主体是受社会、历史、文化、话语等多方因素制约的受限制的存在。主体如何构成是未知的、形而上的、悬而未决的,而主体的存在状态是可知的、具体的。2、主体在文学研究是不可能被消解的,理论需要支点,话语需要构架。文学主体性研究中应将主体视为一种文本的功能性存在,主体从实体向功能转化,成为文本展示的工具。3、在文化研究的视野内,身份成为主体的新表征,为阶级、种族、女性等边缘群体发出声音提供武器,也进而成为新的批评术语。身份厘清了主体与他者相生相克的关系。身份适合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主体是一元的,身份是多元的;主体是确定的,身份是变动的。由主体到身份的转变既体现出此前主体性研究的缺陷,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新路径。而身体作为主体的处身化显现,成为媒介文化中经验化和时尚化的主体。本论文的结论表现为:1、主体性研究深化了文学理论研究,使中国文论从西方17、18世纪的启蒙浪漫主义时代重视作家、作品而一跃拥有了现代性的眼光。经由主体性研究,中国文论对文本、接受、语言、话语的认识极大深化,互文性、身份认同、身体问题等批评策略成为文学批评中的显学。2、主体性研究强化了对文学活动特性的认识,使文学活动具备了跨学科的视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丰富成果被吸收接纳。同时,由于主体性研究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而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体性,对主体的不同解读影响了文学生产和流通的境遇。主体不是先验的,而是被建构的,主体的生成性使其身受合力的规训,而在这种规训中暗含着文学活动的他律因素。3、与西方理论相比,中国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中介环节比较欠缺。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用以解构主体的策略,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使文本的意义发生延异。同时语言的间性特征又使之成为连通主体与主体、文本与文本、主体与文本的的节点,语言是主体与文学之间的中介,如何填补这些中介环节的空缺成为下一阶段主体性研究的重点。文学主体性研究是未竟的事业,开放的命题。三十年的理论研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中国主体性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本土与西方、启蒙与现代之间酝酿着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体系。
其他文献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作品传播领域带来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有着300年历史的版权制度,因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P2P技术实现了网络用户之间直接的资源共享和
压力铸造(简称压铸)的特点是高速高压。在压铸过程中,金属液内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气体,因此压铸件不适合通过热处理来提升力学性能。高真空压铸方法是一种减少压铸件内气孔,提
根据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拍摄而成的同名电影,在给观众带来草原美的视觉享受的同时,引发观众对于生态保护的反思。该文从电影《狼图腾》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整体主义,反人
21世纪以来,知名大企业的丑闻接连曝光,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风险管理一时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风险导向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
弗洛姆是知名的德裔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毕生致力于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
债权人未在破产公示期间申报债权,亦未在破产财产分配前补充申报,该债权能否存续,其性质应如何认定?若将该种债权认定为自然之债,那么该债权人自然债权的存在是否仅仅具有理
<正> "茶馆"(登在"收荻"创刊号)是老舍同志最近的力作。它总括了约四十八年旧北京的社会变革。人物连无名无姓的也算在内,约有八十人之多。他选了三个主要时代、三个反动高峰
期刊
从分析卫星通信的特点入手,综述了卫星通信的卫星平台、可用频率资源和主要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概述了典型的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特点,介绍了卫星通信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情况,
SC-FDMA-IDMA非正交多址接入结合了SC-FDMA和IDMA 2种技术,这种结合使SC-FDMA-IDMA有可能继承这2种技术各自不同的优点,例如容量大、峰平功率比(PAPR)低、多用户信号检测简单
僵尸网络作为一种日趋严重的互联网安全威胁,已成为安全领域研究者所共同关注的热点。由于目前IRC协议仍是僵尸网络的主流控制协议,所以几乎所有的相关研究都是关注IRC僵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