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式退火炉传热模型与带钢氧化控制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fu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轧钢卷罩式退火炉是钢铁公司冷轧钢板生产流程中的重要设备,退火工艺直接影响冷轧钢板的性能和表面质量。罩式退火炉炉型技术发展比较迅速,已经从传统罩式炉、混氢强对流罩式炉发展到HPH罩式炉。罩式炉的钢卷径向传热模型对强化传热效率、缩短退火时间、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的机械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钢卷退火过程中钢卷的氧化现象造成产品的废品率和返修率逐年增大,已成为限制产品成品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通过对某公司冷轧厂HPH罩式退火炉工作过程的分析,在消化引进设备原有控制模型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研究了HPH罩式退火炉钢卷退火工艺,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有:  (1)在分析了HPH罩式退火炉退火物理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离线钢卷退火的控制模型和传热数学模型,并采用数值计算技术进行求解。编制了全氢罩式退火炉退火过程的模拟计算软件,该软件能够实现以下功能:对于不同的炉子结构尺寸,不同的钢卷尺寸,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即可进行退火过程数值模拟计算;根据不同参数,计算钢卷的退火温度曲线和相应的退火时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可视化。  (2)采用MATLAB软件编制了全氢罩式炉退火过程的模拟计算软件的界面应用程序,使得退火过程的分析更加简单,便捷。并根据HPH罩式炉的生产数据,将模拟计算曲线与现场热电偶实测温度曲线相比较,验证数学模型的合理性。  (3)从钢卷厚度、宽度、保护气体的温度等九个方面,分析讨论钢卷退火工艺的影响因素,提出现场退火工艺的改进措施。  (4)通过综合分析可能造成钢卷在退火过程中发生氧化的多种原因,确定外部氧化性气体深入内罩是造成钢卷退火氧化的直接原因。该现象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一是炉内气体在冷却过程中形成负压区;二是炉台环形密封圈密封不良。采用FLUENT流体力学仿真分析软件对炉内气体流场进行仿真研究,找到造成炉内气氛负压区的原因和消除方法;采用ANSYS软件对炉台水冷密封圈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提高炉台密封的方案。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设备改造措施。  (5)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计算模型和仿真结果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应用在了实际生产当中,使退火工艺减少了随意性,缩短了钢卷热处理时间,平均每炉缩短5小时,产能和工效提高约10%,年直接经济效益2550万元;同时,钢卷的退火氧化现象明显减少,退火氧化色平均改判率小于0.05%/月,氧化中间返修量平均小于800吨/月,均低于次品率指标。
其他文献
塔式起重机(简称塔机)是重要的工程机械之一,是工程建设项目中不可缺少的施工工具。回转机构是塔机的重要组成结构,目前塔机的回转机构都采用轴承式回转支承装置,由上回转平台、回转支承和下回转平台三部分组成。它下面连接塔身,上部支撑起重臂、平衡臂等部件,可使塔机上部相对于塔身作360度自由回转,以完成各种起重作业要求。过去对塔机回转平台的设计主要是停留在经验设计阶段,结果有的结构十分笨重;有的结构单薄不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
当前,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地区、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渐紧密,而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这个重要交际语言,就显得很有必
激光再制造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的激光熔覆技术基础上结合再制造技术所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制造技术,它利用高能激光束局部熔化零件表面形成熔池,同时将金属合金粉木同
学位
当代安全防范体系要求把多种安防设备集成在一起,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帮助安保部门和管理人员作出准确、及时的反应。电信机楼作为通信系统的核心与枢纽,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将
随着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功率和能量密度的要求日益增加,将性能优异、价格低廉的锰氧化物负极与富锂锰基正极体系的锂离子电池实现商业化意义重大。然而,在实际车用状况下,这种类
作为整个卫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分系统不仅直接关系到卫星发射的成败,同时也是影响着整星总体综合性能,而承力筒是卫星主结构的脊梁,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结构分系统的质量
写作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可以说占据了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高年级学习生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写作教学依然面临写作教学在语文教育中不受重视、写作
林散之(1898—1989年)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江上老人,古耳,聋叟,别署散耳,安徽和县乌江人,师从黄宾虹,是当代最富盛名的书法家之一,诗、书、画皆工,并称“三绝”。60岁专
并联机构机器人具有结构刚度大、承载能力高、制造和控制成本低等优点。自1965年Stewart机构出现至今,并联机构逐渐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上世纪90年代初,并联机器人在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