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对4Cr5MoSiV1热作模具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bo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Cr5MoSiV1热作模具钢广泛应用于制造铝型材热挤压模具。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围绕4Cr5MoSiV1热作模具钢的热处理及渗氮过程,系统研究了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得到如下结果:   4Cr5MoSiV1热作模具钢在“球化退火→淬火→回火”过程中组织转变表现为:“珠光体+碳化物”→“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回火马氏体+回火索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碳化物”。碳化物是组织变化过程的纽带。退火态中主要碳化物为富Cr的M23C6、M7C3型和V8C7,且大部分在奥氏体化过程中溶入基体,部分未溶碳化物聚集在奥氏体晶界处,能够阻止晶粒的长大。淬回火后碳化物以随马氏体分解从基体中析出的二次硬化碳化物V8C7为主。残余奥氏体随回火不断分解,含量逐渐降低。   4Cr5MoSiV1热作模具钢在1050℃淬火,硬度可达60HRC,在580℃回火三次硬度为50HRC,高温抗拉强度在1400MPa以上,延伸率在9%以上,冲击性能较高,综合性能较好。纵向耐冲击性能要优于横向,因此在模具使用中要尽量避免横向受到很强的冲击载荷。4Cr5MoSiV1热作模具钢的使用温度不能高于600℃,此时硬度下降显著,易引起表面磨损或断裂失效。   渗氮热处理后,芯部组织的回火马氏体进一步向回火索氏体转变,但硬度变化不大。三次回火析出了更多的碳化物,降低了氮的扩散系数使其一次氮化渗氮层的厚度小于二次回火样品。一次氮化形成了极薄的化合物层,渗氮层厚度在100μm以内,表面硬度达1000HV,渗层硬度分布落差较大。二次渗氮形成了8μm左右的致密化合物层,渗层的厚度在200μm以上,表面硬度高达1100HV,渗层硬度分布平缓。600℃以上,渗氮层与基体的硬度下降显著。一次氮化渗氮层组成相为α-Fe相、ε相、γ相以及CrN相。二次氮化化合物层的组成相为ε相、γ相以及少量的Fe3O4相。氮浓度由表及里逐渐下降,而在扩散层中存在大量脉状氮化物的区域,使得含氮量在扩散层中的分布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   综合比较可知,4Cr5MoSiV1热作模具钢热处理及渗氮工艺应选用:1050℃淬火,570℃~590℃回火三次,进行二次氮化。
其他文献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对于玻璃陶瓷这种复杂的多组分氧化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料的选配和性能的改良上,但是玻璃陶瓷热处理过程中的析晶情况对其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其微
污水系统作为排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污水的治理和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但是我国环境问题一直以来十分突出,主要是因为排水设施欠账太多,做好污水系统“规划、
何煜西安怡康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不只是开药店,更剑指产业链,打通批发、零售、电商等渠道,打造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医药集团之一。他是一个多面手,无论处方药营销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意蕴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
小学生存在着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的现象,而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通过正念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及培育良好品质等.本文通过一年的课堂实践,结合具
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是一种具有分子特异识别能力的交联聚合物。基于MIPs的固相萃取(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phase extraction,MISPE)在
KDP(KH2PO4)/DKDP(K(DxH1-x)2PO4)晶体是性能优越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与电光晶体材料,其具有低的半波电压、较大的线性电光系数、宽的透光波段和能生长出大尺寸单晶等优点,是目前唯一应用于惯性约束核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简称ICF)中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但是DKDP晶体元件损伤问题严重制约了激光的输出及元件的使用寿命,成为制约惯性约束核聚
学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周围环境中可能存在着各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其潜在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因此,如何及时监测这些
大气颗粒物污染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污染主要问题,而其中大气重金属的研究是当代环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也是引起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危害性大小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