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论治寻常型银屑病及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jeffzhang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和意义:客观评价从血论治系列方(包括凉血解毒汤、养血解毒汤和活血解毒汤)内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整体临床疗效,并探寻本病基本证型的演变规律,以及证型是否稳定与中药内服疗效的关系;寻找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的差异标志物,以阐明不同中医证型的证候本质,并探讨从血论治系列方中药治疗银屑病的作用靶点和机制。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以2:1比例进行,每周均对患者进行随访,每次随访均根据患者病情情况进行辨证分型,治疗组根据辨证分型的不同及时调整用药,血热证给予凉血解毒汤口服,血燥证给予养血解毒汤,血瘀证给予活血解毒汤,对照组给以安慰剂口服,两组均外用白凡士林软膏,共治疗8周,对患者的皮损情况及证型进行记录和分析,以PASI60为主要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证型演变情况和从血论治系列方的整体疗效进行评价。实验研究:采集参与临床研究的银屑病患者病例的血清,按照入组时中医证型情况、治疗组有效治疗(PASI60)的治疗前后、病情轻重程度、体重指数、是否合并有代谢疾病等因素进行分组,采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用正负两种模式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PLC-MS)检测患者外周血清的代谢产物,对检测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PLS-DA),最后采用有监督式方法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建模,以模型的VIP值(VIP>1),并结合t-test的p值(p<0.05)来寻找差异性表达代谢物,通过搜索在线数据库(Metlin)比较质谱的质荷比m/z或者精确分子质量的方法对差异性代谢物的进行定性,搜索在Metllin和KEGG线数据库,最终确定各组之间的代谢产物和相关相关代谢通路。结果:本研究共招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05例,入组病例81例,采用意向分析方法(ITT)采集数据,最终纳入统计病例74例,其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24例。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入组前的性别、是否有银屑病家族史、是否合并其它疾病史、两组证型分布情况等内容进行卡方检验;对患者年龄、患病病程和入组时PASI评分等内容进行方差分析,均提示两组的各项内容无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两组基线差异小,具有可比性。对观察时间满8周的54例患者的证型演变规律进行观察,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18例。血热证证型转变的比例,治疗组为73.3%(11/15),安慰剂组为60.0%(6/10),两组证型转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7,P=0.49)。血燥证的证型转变比例,治疗组为35.3%(6/17),安慰剂组为0%(0/5)。血瘀证的证型转变比例,治疗组为100%(4/4),对照组为100%(3/3)。由于血燥证组和血瘀证两组患者观察病例相对少,不能得出统计学上的差异。并进一步对病例分析发现,寻常型银屑病的3个基本证型可发生任意转变,最常见的转变趋势是由血热证演变为血燥证;血热证是相对不稳定证型,而血燥证相对稳定。治疗组有44.0%(22/50)达到PASI60,对照组为12.5%(3/2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9<0.05)。治疗组的PASI50为58%,对照组为54.2%;治疗组的PASI75为16.0%,对照组为4.2%,两组结果分别以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口服从血论治系列方的50例治疗组患者进一步分析发现,经8周治疗效果好(大于PASI60)的患者入组时血热证10例、血燥证9例、血瘀证3例,治疗效果偏差(PASI60以下)的患者入组时血热证13例、血燥证12例、血瘀证3例,经卡方检验其证型分布情况与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性(χ2=0.026,P=0.872)。治疗效果好的患者中有5例证型在8周治疗过程中未变化,有17例证型出现变化;而治疗效果差的患者中,有5例证型未变,有23例证型出现变化,经卡方检验其证型是否出现变化情况于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性(χ2=0.179,P=0.672)。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本研究共分析了血热证样本19份,血燥证样本12份,发现血热证和血燥证代谢组差异明显,两组差异性代谢产物有11种(正模式下5种,负模式下6种),其中3,4,5-三甲氧基肉桂酸(3,4,5-Trimethoxycinnamic acid)、胆碱(Choline)、硫胺乙酸(Thiamine acetic acid)、泛醌-1(Ubiquinone-1)、4-羟基丁酸(4-hydroxybutanoic acid)、 L-beta-aspartyl-L-glutamic acid、乳清苷(Orotidine)、β-L-Fucose-1-phosphate等8种代谢物在血燥证中比血热证中有明显上升;二十四碳六烯酸(tetracosahexaenoic acid_、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 TG(8:0/8:0/8:0)等3种代谢物在血燥证中较血热证中有明显下降。此外胆碱、β-L-Fucose-1-phosphate在病情重组较病情轻组中明显下降,胆碱、泛醌-1和TG(8:0/8:0/8:0)均在不合并代谢疾病与合并代谢疾病组比较中有明显下降,4-羟基丁酸,在中药有效治疗后明显升高。对口服从血论治系列方的治疗组治疗效果达到PASI60的1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变化明显,确定差异性代谢产物有18种(正模式下11种,负模式下7种),发现治疗后可的松、苯基乳酸、MG(0:0/16:1(9Z)/0:0)等8种代谢物升高,L-尿胆原、创伤酸、16-羟基十六酸、4-羟基丁酸等10种代谢物降低,而这些变化可能与生物合成途径、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卟啉和叶绿素代谢、碳代谢等途径有关。其中可的松和MG(0:0/16:1(9Z)/0:0)亦在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的比较中亦有明显上升,L-尿胆原在不合并代谢疾病的银屑病患者组与合并代谢疾病组比较中有明显上升。此外,本研究将治疗前患者PASI<10的12例患者定义为病情轻组,PASI≥10的24例患者定义为病情重组,最终发现两组差异性代谢产物有39种(正模式下17种,负模式下22种);治疗前10例体重正常组(18.5≤BMI<24.0)和24例超重肥胖组(BMI≥24.0),发现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的银屑病患者差异性代谢产物有21种(正模式下8种,负模式下13种);不合并代谢疾病的患者13例与合并代谢疾病的银屑病患者21例差异性代谢产物有45种(正模式下10种,负模式下35种)。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证型在短时间内即可以发生证型转变,证型转变的方式不具有严格的时相性,采用随证加减的治疗方式,可以提高从血论治系列方口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且证型是否稳定与治疗效果无关,提示在进行临床研究时,应根据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设计研究方案,以凸显中医治疗的优势。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不同证型和中医治疗前后的差异可以运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找出其中的代谢产物,证型的差异与病情轻重、中药治疗和是否合并代谢疾病等分组的代谢差异物有关,提示不同的代谢状态可能是不同证型的证型本质之一。中药治疗前后代谢物差异明显,本研究的从血论治中药内服治疗可能从促进生物合成,调动体内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机制,以及提高患者的能量代谢等途径发挥了治疗作用,提示了中药内服治疗作用的多靶点和多途径。
其他文献
2002~2003年,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低盐度养殖虾池水体生态的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虾池爆发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在调查的
介绍窑气电除尘器的改造过程,电除尘器内件选择方案以及试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改进措施,为纯碱行业电除尘器改造提供一种新思路。
“中草药肾病”事件之后,马兜铃酸肾毒性受到了全球学者的关注,而随着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伴发泌尿系统肿瘤报道的日渐增多,阐明其致突变和致癌机制也成为其毒性研究的另一焦点,马兜
在华中根据地创建之前,该地盛行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主婚权在父母或长辈,婚姻程序较为复杂,彩礼成为民众的重要负担,妇女地位较低,并存在种种婚姻陋俗。根据地创建后,倡导自
针对分层开采井生产特点,建立考虑层间干扰的分层优化配产模型。该模型的特点为:将天然气从地层到井底的流动看作多压力系统(相当于多井生产),从井底到井口的流动认为是单压力系统
目的:研究地西泮亚微乳注射液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方法:大鼠股静脉注射地西泮亚微乳注射液(4 mg&#183;kg^-1),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并用3P87药动学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脂微球治疗血清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观察。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前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后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
目的优化超高压提取女贞子总三萜的工艺条件,并且同回流提取和超声提取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以女贞子为原料,总三萜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从粉碎度、超高压压力
期刊
本文回顾性分析23例恙虫病合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肺部改变无特异性。联用氯霉素、四环素或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和呼吸支持治疗大部分有效。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