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分散体系水合物聚集特性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水油气管道中高压、低温的环境条件易导致水合物生成,然而水合物的生成、分解等动力学过程均可能发生颗粒间聚集、阻塞,危及油气生产及输运安全。本文基于微观力学机制及颗粒动力学理论,从实验及仿真研究等角度入手,较为系统地探索了水合物颗粒微观聚集机理。利用自行构建的水合物微观可视化装置和微观粘附力测试装置对水合物的生成和分解规律进行了研究,从微观角度探索了油水分散体系中水合物的生长和分解对分散相聚集的影响。实验观测表明:生成及分解过程均会造成聚集现象的发生,颗粒表面包覆的液膜是颗粒间粘附的关键诱因。进而提出水合物干颗粒、湿颗粒及分散液滴等3种分散相,以及随机碰撞、粘附产生的4种多元聚集体。重点针对干颗粒-湿颗粒及湿颗粒-湿颗粒等两种多聚体,基于钟摆悬滴毛细液桥理论,提出了其微观聚集力模型。在不同粒径比和无因次液桥体积条件下,讨论了颗粒间粘附力及液桥轮廓、半包络角和断裂距离等颗粒聚集过程中关键参数的数值变化规律,由定量分析给出了液桥半包络角与无因次水合物间距间的二次函数关系。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湿颗粒参与的多元聚集体,低无因次液桥体积(Vr<0.1)时水合物颗粒间的聚集力随水合物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高液桥体积(Vr>0.1)时水合物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水合物间距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以水合物颗粒间微观聚集力模型为基础构建聚集核、破碎核函数,采用CFD-PBM耦合方法建立了集输管道中水合物颗粒聚集动力学模型,从而将分散相生长、聚集、破碎等微观行为反映到体积、粒径等宏观属性上。借助Fluent18.1软件对耦合模型求解,研究了液相及水合物颗粒相性质对水合物颗粒在流场中聚集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入口流速升高,平均粒径逐渐增大,最大粒径却在逐渐降低,粒径分布曲线峰值向左下方移动;随入口水合物浓度增加,颗粒平均粒径与最大粒径均增大,粒径分布曲线峰值向右下方移动。
其他文献
油气井固井结束后,在固井二界面处会有一层泥饼(典型厚度为2-5 mm)残留,这层泥饼的存在容易导致环空二界面密封失效,同时也是导致环空水泥石整体密封能力失效的关键。本文在泥饼固化技术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思路的基础上,基于吸水树脂的成胶原理,提出了泥饼弹性化方法。该方法以固井流体作为依托介质,不改变钻井液组成与性能,将弹性化剂置于固井流体(主要是前置液)中,弹性化剂在固井流体向地层中的滤失过程中被带入泥
体积压裂过程中需要频繁的射孔完井作业,射孔弹巨大的爆炸冲击力会导致井筒完整性产生破坏,其中水泥环作为井筒中最薄弱的环节首当其冲,孔眼附近的水泥环容易产生初始损伤,主要包括,一是射孔孔眼附近的水泥环本体产生初始微裂缝;二是套管-水泥环界面与水泥环-地层界面在射孔冲击作用下发生震裂脱离,产生初始界面微裂缝。这些水泥环微裂缝会在压裂液的作用下发生进一步的扩展,这不仅可能会沟通相邻压裂段,导致压裂作业的失
我国页岩油气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已成为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由于页岩储层低孔低渗的特征,必须使用压裂改造才能实现工业开采。为了提高开采效率,需要先对页岩储层特征进行细致的研究,寻找有利开发层段。目前我国对页岩储层评价的研究大多是借鉴北美页岩开发的经验,制定的标准定量描述不够精确,严重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对页岩储层可压裂性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严重制约了页岩油气的高效开发。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可靠的定
注气吞吐在稠油油藏衰竭采油后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存在注入气快速产出、原油粘度重新上升等缺限。本文通过结合油溶性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和混合气体(产出气和丙烷)的降低原油粘度、引起原油体积膨胀等特点,研究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方法,试图解决传统注气吞吐的缺限。本文采用专门设计的长岩心实验装置,首先进行注入产出气体吞吐实验、注入混合气体吞吐实验和注入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实验,通过对比各种情况下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油藏主要以直井模式开发。目前油田底水上升情况严重,底水锥进对油、气藏开采不利。为保持油藏的有效开采,需进行底水治理。由于油藏温度高、地层水含盐量大、油层厚等原因,注水泥、注冻胶建隔板封堵底水都存在缺陷。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通过树脂颗粒热粘连和单体地下聚合两种方法构建化学隔板体系。论文初步筛选了满足塔河油田油藏条件下耐温耐盐的自粘连树脂颗粒,并围绕单体聚合时间调控、隔板原
稠油资源占全球剩余石油资源的70%以上,稠油生产通常采用注蒸汽的方式,蒸汽温度高达350℃,常规油井水泥环在高温下常发生抗压强度衰退的现象,所以开发出适用于稠油注蒸汽热采井强度要求的胶凝材料体系对稠油安全开采和提高稠油井生产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实验研究了不同胶凝材料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抗压强度,优选出了具有抗高温(350-380℃)强度衰退的胶凝材料体系,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
南海深水油气钻井工程中,储层微粒运移、堵塞是造成疏松砂岩储层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有效控制深水疏松砂岩储层微粒运移损害的新方法。本文结合纳米材料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设计实验评价纳米颗粒对储层微粒运移损害的控制效果,探讨储层微粒与吸附纳米颗粒的岩石孔壁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纳米颗粒控制储层微粒运移损害的作用机理。实验优选出适用于深水疏松砂岩储层微粒运移损害控制的纳米储层保护剂,优
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介质在自身性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性。本项研究针对砂岩储层特征,研究了纳米流体润湿反转特性、纳米流体渗吸提高采收率机理等关键问题,为纳米流体开采砂岩油藏提供实验理论支持。本文借助接触角测量、毛管渗吸物理模型、纳米颗粒与油相微观相互作用力等实验方法确定合适纳米流体体系并开展纳米流体润湿反转特性及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相互作用力微观研究;通过核磁共振(NMR)分析方法、依据岩心
钻井过程中,大量废弃钻井液的处理逐渐成为制约钻井成本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全国油气田每年产生的废弃钻井液多达9.8×10~5吨。废弃钻井液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油、岩屑以及具有不同程度毒性、难以自然降解的有机处理剂,常规处理方法如直接排放法、就地掩埋法、固化处理法及固液分离法等方法既无法实现废弃钻井液的循环利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研究一种低成本、低污染、高循环利用度的废弃钻井液处理技
塔里木盆地中部北坡地区高温高压深层油气钻探工程中,面临高密度水基钻井液长期高温稳定性调控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严重制约了塔中北坡地区深层高温高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进程。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高密度水基钻井液耐高温稳定性调控机理与新方法研究。基于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性能调控技术难点分析,本文首先重点实验探讨了高温对钻井液中的配浆土、主要处理剂和加重材料等主要组分作用的影响,明确了聚磺钻井液高温稳定性调控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