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h-BN|Ir(111)团簇超晶格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ang340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器件微型化的实际需求,高密度磁存储成为了当前磁性材料研究的热点前沿。实现高密度磁存储的一个现实方案就是将磁性纳米颗粒周期性地沉积于模板表面,使其拥有分散性、等间距、取向一致等结构特征,同时,沉积体系需满足磁稳定性高、磁性强度大、磁各向异性能高的磁性要求。因此,筛选磁性能优异的纳米颗粒和选择合适的沉积衬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一方面,稀土金属(RE)团簇因其局域性强且未配对4f电子多的电子结构特征,其拥有高磁性、强自旋-轨道耦合以及高磁各向异性的本征属性,是优良的磁信息储存载体材料。另一方面,具有摩尔周期条纹结构的沉积衬底有助于引导纳米团簇在其表面进行周期排布,是目前发现的最好衬底支撑材料。例如:单层h-BN吸附于过渡金属Ir(111)表面将形成具有峰谷表面的周期性摩尔结构(h-BN|Ir(111)),其可作为团簇支撑衬底。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和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AIMD),考虑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和库伦在位(on-site)效应,研究了稀土Sm团簇、Gd团簇沉积于衬底表面h-BN|Ir(111)上的团簇复合体系,系统地探究了沉积体系的团簇尺寸演化、结构稳定性、电子结构、自旋磁矩、轨道磁矩、以及磁各向异性能等物理性质,研究结果发现:(1)因二十面体Sm13团簇具有极高的结构稳定性、h-BN|Ir(111)具有低势能的摩尔凹陷区,Sm13团簇可以稳定地沉积于h-BN|Ir(111)衬底凹陷区域的中心,形成具有周期性排布的磁性团簇超晶格;二十面体结构以及吸附位置在500K的温度下也能保持稳定而不会发生离散或偏离;凹陷衬底的低势垒、以及Sm原子5d和6s轨道与B/N原子s、p轨道的强杂化作用协同性地稳定了团簇沉积;Sm原子的磁矩与团簇构型、Sm原子的局域位置(配位方式)以及原子间的磁耦合依赖度较低;不同的团簇沉积方式将导致Sm原子与h-BN单层之间成键作用发生改变,导致了团簇Sm原子间的磁序耦合(磁性强弱)和磁各向异性能(MAE)紧密地依赖于沉积方式。(2)Gdn团簇(n=1-3,7,13)沉积于h-BN|Ir(111)团簇模型表面的结构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团簇超晶格模型的物理性质,为团簇超晶格模型的简化处理近似提供了可靠依据;各尺寸的Gd团簇均倾向于吸附于衬底凹陷区,Gd原子的5d、6s轨道并与B/N原子轨道形成强烈的化学键,Gd原子与N原子的杂化成键将弱化B-N原子间的sp~2杂化,导致B与Ir原子之间的杂化增强并向Ir原子靠近;由于Gd原子4f轨道局域自旋的量子性质,各体系中的Gd原子都保持着大的自旋磁矩,mGdS =±(7.11~7.60)μB。结果表明Gd原子的吸附,有效地为部分体系引入了较大磁矩,且磁矩基本由4f电子提供,保证了体系的磁稳定性。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满足Poincaré不等式的任意区域(有界或无界)中,在非齐次边界条件和非自治的外力和热源的假设下具有Voigt正则项的3D非自治Bénard问题.首先,我们重构问题以脱离边界条件,然后我们证明了与问题相关的过程存在唯一的Dσ-拉回吸引子,最后研究了在外力项平移有界,Grashof数充分小的情况下拉回吸引子是退化的.全文共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具有Voigt正则项的3D
学位
在控制研究中,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级联或耦合系统的边界控制问题一直是热点问题.本文讨论了一类具有空间变化系数的常微分方程和热方程的耦合系统的零能控性.通过Backstepping的方法设计出控制律,并证明了此系统的零能控性.本文主要通过将有限时间划分为时间序列间隔,在每个间隔上使用Backsteppi-ng法将系统转换为目标系统,并获得了具有耦合性质的核函数.同时,在每个间隔上构造Lyapun
学位
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德育教育策略为研究主题,分析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应用传统文化的问题,发现存在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传统文化应用方式比较机械和应用领域比较狭窄的实践困境。
期刊
环境污染引起的生态失衡和能源短缺影响着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绿色的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的光催化技术是克服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光催化水解制氢和降解有机污染物。其原理是:太阳光照射到半导体上时,电子从价带激发到导带从而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形成的光生载流子逐渐向材料表面迁移,迁移到表面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在一定条件下参与水的分解或有机物的降解。一个优秀的光催化剂应该具有合适的带隙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在低能耗、器件微型化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自旋电子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利用电子的电荷属性,还利用电子的自旋属性来处理、携带以及存储信息。范德华磁隧道结是通过不同的二维材料组装在一起形成的异质结,由于它具有显著的隧穿磁电阻效应和优异的自旋过滤效应,因此能够广泛地应用于自旋电子学领域。鉴于硅烯/锗烯与现有电子学器件的良好兼容性,CrI3单层在Li原子掺杂后表现出
学位
作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方向的研究前沿,拓扑半金属由于其新颖的物理性质以及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而深受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对于拓扑半金属的理论研究已经自成体系并日渐完善。在拓扑半金属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相关理论也逐渐在实验上得到验证。根据能带简并在动量空间中形成的维度,拓扑半金属可分为节点半金属,节线半金属以及节面半金属。由于能带简并的维度不同,节线半金属会带来与节点半金属和节面半金属不一样的新颖物性。
学位
强子被量子色动力学(QCD)拉氏量的U(1)V对称性,或称重子数守恒分为两大类:重子数为1的重子与重子数为0的介子。重子习惯被认为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色单态束缚态,而介子习惯被认为是由正反夸克组成的色单态束缚态,以下我们称这两者为传统强子态。不能被恰当地容纳到传统强子描述框架内的强子态,称为奇特强子态,如多夸克态、胶球态、混杂态等等。随着2003年著名的X(3872)的发现,奇特强子态的研究被推向高
学位
原子核裂变因其在军事、能源以及工农医等各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直是原子核物理以及工程物理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基础研究方面,裂变是决定超重元素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决定着星系演化中重元素核合成r-过程的终点以及所合成核素的丰度;也是产生短寿命奇特原子核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发展能够精确描述裂变过程的微观理论。重核裂变的微观研究通常基于原子核能量密度泛函理论(DFT)。它同时考虑了Pauli
学位
高能双光子碰撞到末态介子对过程是研究量子色动力学(QCD)非微扰论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大量实验物理学家对双光子到强子末态过程开展了研究,积累了可靠而详实的实验数据,为理论物理学家在各种QCD非微扰论模型下,进一步研究双光子遍举过程提供了可能和可靠的实验对照。李湘楠等人提出的基于kT因子化定理下的pQCD方案在大动量转移下的双光子遍举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本文在此理论框架下,将
学位
磁性材料广泛应用于非易失性存储,自旋阀,自旋晶体管等自旋电子学器件,而低维,特别是二维磁性材料能促进自旋电子学器件的设计,被誉为是下一代小型节能高效自旋电子学器件的理想候选。近年来,在层状过渡金属三卤化合物单层和过渡金属三硫族化合物双层中长程铁磁序的发现已激发了人们对更广泛的范德瓦尔斯层状材料二维磁性的探索。具有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二卤化物MX2(M=过渡金属,X=卤族元素)和过渡金属三硫族化合物M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