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在调查创伤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心理弹性、情绪状态与术后疼痛变化的相关性及影响机制,从而为降低创伤骨折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医院疼痛管理的护理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山东省某三甲医院创伤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测量工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和疼痛评估量表。调查问卷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然后将SPSS 22.0的数据整理成可以被HLM 7.0识别的形式,将数据导入学生版本HLM 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人口社会学特征及临床资料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0例患者的年龄为18-70岁,平均年龄为(43.38±14.18)岁。其中,男性患者占61.1%,高中及以上文化者占51.1%,已婚者占86.7%,城镇居住者占67.8%,医疗付费方式为医保者占64.6%,下肢骨折者占66.7%。2.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后7天内疼痛变化术后1天疼痛程度平均得分最高,为(5.83±1.70)分;2~6天的疼痛得分也逐渐下降;术后7天疼痛程度平均得分最低,为(0.57±0.67)分。在疼痛性质方面,术后2天内刀割样痛明显,占到患者的53.3%;术后4到7天得分最高的是隐痛,在患者中最高占到82.2%。疼痛时间方面,术后2天内持续性疼痛较明显,占到56.7%;术后5到7天得分最高的是偶有/活动时疼痛,在患者中最高占到81.1%。镇痛方式方面,术后2天内应用镇痛泵的较多,占到患者的53.3%;术后4到7天得分最高的是不用任何镇痛方式,在患者中最高占到82.2%。3.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发展趋势预测因素的HLM分析在进行HLM模型构建时,以术后疼痛得分作为因变量纳入模型中。第一步,当仅纳入时间测量因素时,结果显示:时间对.疼痛变化有主效应,且随着时间的递增,感知疼痛得分有下降的趋势,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即一天),疼痛得分平均值下降约0.90分。然后,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预测因素逐一纳入第二层方程,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变量(年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及消极情绪),将这些预测变量纳入完整HLM模型的第二层,结果显示疼痛得分随时间推移的下降趋势依然存在,此时,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时,疼痛平均下降0.5分左右,但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心理弹性高的个体,感知到的疼痛得分也是越高的,但高弹者的疼痛得分下降更快;积极情绪对个体术后第一天的疼痛感知没有主效应,但积极情绪与时间测量因素是存在交互作用的,积极情绪高者,疼痛得分随时间下降越快;同理,消极情绪与时间也存在交互作用,消极情绪高的个体,疼痛得分随时间的下降缓慢。结论1.创伤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一周内逐渐下降至最低程度,在疼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镇痛方式上表现为规律性的变化。2.创伤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第一天疼痛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且高心理弹性的个体,疼痛随时间的下降趋势快;同样,高积极情绪的个体,疼痛随时间的下降趋势也快;而高消极情绪的个体,疼痛随时间的下降趋势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