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与《南方周末》建构教改公共议题之比较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zzq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作为促进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事业,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教育改革,作为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方面,关系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未来。一方面,执政者们寄望通过改革提升教育水平,培育更优质的人力资源,助力社会、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希望改革能带来更完备的教育制度,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在中国,教育改革是一个永不休止的社会公共议题。每一次教育新政策的发布和改革的新进展,都会触动大众的神经,引发广泛的讨论。正是因为社会公众的热切关注,大众媒体才会对教育改革进行大量、持续的报道。然而,媒体并不能绝对真实、全面地呈现教改议题,只能对相关信息进行选择、整合、重构和传播,这个过程就是媒体对教改议题的建构。媒体的建构关系着公众对教改的认知,进而对公众参与教育改革这一社会公共事务产生影响。那么,在实际的媒介活动中,媒体到底是怎样建构“教改”议题的?不同的媒体在建构同一议题时,存在哪些差异?媒体的建构对公众的认知产生哪些影响,是否为公众参与讨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公共领域”?本文研究的两家媒体在建构教改议题时存在哪些不足,怎样改进?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可以为媒体改进教改报道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基于框架建构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的观点,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三种方法对《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的教改报道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有关教改公共议题的建构情况,来考量两家报纸是否发挥了“公共领域”的功能以及实现“媒体公共性”的程度。论文在第二章对“公共领域”、“媒体公共性”、“公共议题”等概念做出新的解读,并尝试归纳出“媒体构建公共议题的三个标准”,进而基于“三个标准”对两家报纸的教改报道做出评价。研究发现,两家报纸基于各自的媒体属性和传播诉求,用不同的方式建构了教改议题;同时,它们对教改议题的建构并没有达到本研究界定的标准,不能很好的发挥媒体“公共领域”的功能。文章建议,两家报纸通过拓展新闻线索来源;增加老师、学生、家长等消息源;进一步开放话语平台,降低公众意见表达的门槛;建构议题时,既要敢于批判问题,又要保持“理性”,促进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重视新媒体在公共议题构建中的作用等方面来提升教改报道的质量,进一步发挥媒体的在教改议题讨论中的“公共领域”作用。
其他文献
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重大课题,论文主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学说去考察发展的概念以及发展观,目的是从人的存在方式论述对于发展观的当代理解
本论文在系统分析多自由度电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针对一种新型永磁球形多自由度电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该电机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该电机用永磁体静磁场特性、
“社区”这一概念在我国理论及实践领域都日渐流行,但这一词的含义已经不能再简单地等同于街道办事处这样的行政辖区,后者是在建国以后为了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而成立的一种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了居民居住质量,但住宅建设仍未摆脱粗放型发展的局面,集中表现在效率低、科技贡献率低、能耗大等方面
坚持"三贴近",力行"走转改",不断深化"四进三问"基层蹲点调研活动,是实践杂志社今年工作要点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到生活的海洋中发掘鲜活的典型,是我们
核电工程项目绩效考核的开展可以有效控制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费用,保证工程建设高效、有序地进行。结合核电工程建设现状,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核电工程项目绩效考核体系,
卢梭认为教育就是人的天赋本能的一种自然生长的过程,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适应儿童的天性发展。杜威认为生长就是天赋本能的继续发展,生长有着它自己的规律,教育的目的
司法是一种正义的符号,它不仅是实用的,还是符号化的,一个国家法律上的正义,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依靠法律的制定所完成的,而更多体现在法律的实施和适用阶段。公民对抽象的法
词汇推理作为词汇附带习得的主要方式,对学习者词汇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掌握有效的词汇推理策略有助于语篇阅读过程整体意义的建构。文章对词汇推理进行了界定,阐释了词汇推
模仿效应和内部资源异质性对新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153份有效问卷,探究了模仿、资源异质性和新创企业投资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模仿和资源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