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权利的可诉性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lsui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损害是环境权利受到侵害的一种形态,环境侵权不能涵盖环境损害。通过私法和环境公益诉讼无法实现环境权利损害的充分救济。环境权利司法救济缺乏法律依据,缺乏权利依据,在宪法和法律未对环境权利及其可诉性做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权利主体缺乏可以直接寻求司法救济的可要求性,只规定了相应的义务而不能提出要求的权利更像是受到规范确认和保护的利益而不是一种完善的权利。因此,承认环境权利的可诉性对于环境权利的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应从权利本身出发研究环境权利的可诉性,从权利人的立场重新思考环境权利的可诉性问题,转变可诉性问题的思维模式,改变环境权利可诉性的研究视角,从环境权利可诉性的概念化争论转向环境权利如何裁判这一新任务。
  环境权利与环境权的区别是:环境权是人享用一定品质的生态功能的天赋权利;而环境权利则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的环境权,是法律权利。环境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的自然人享用适宜生态功能的概括性权利。环境权利的利益基础是生态利益,公民依据环境权利可以要求国家采取积极行为履行国家环境义务。环境权利可能以宪法权利,也可能以普通法律权利的面目出现。环境权利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同样具备主观权利和客观法的双重性质,具备权能复合结构。具体环境权利具有公法和私法的双重性质。
  环境权利的法律化,即环境权利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这一过程面临理论和现实双重困境。环境权入宪具有价值合理性和现实必要性。只有建立完善的权利救济机制才可能真正实现法定权利。在环境权利实现屡临困境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的宪政实践通过修宪或制定新宪法赋予环境权利可诉性,或通过法院对基本权利条款的解释使环境权利获得一定程度的可诉性。在环境权利实现屡临困境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的宪政实践通过修宪或制定新宪法赋予环境权利可诉性,或通过法院对基本权利条款的解释使环境权利获得一定程度的可诉性。代表性的国家有南非、印度、美国等。
  对环境权利不可诉论的剖析包括:对“权利二分法”的进一步质疑,对“权利成本”的批判,对权利一体化与环境权利间接救济的意义的分析。对环境权利可诉性的争论包括环境权利规范的模糊性、环境权利可诉的民主正当性缺乏、环境司法能力的制约。从环境权利可诉的政治合法性的解析与重塑,环境权利规范模糊性的破解,环境司法能力的突破三个方面论证环境权利的可诉性。
  环境权利可诉是有限的。具有主观权利属性的环境权利可诉,单纯表现为客观法的环境权利不可诉;规则规范明确具有可诉性的环境权利可诉,表现为原则规范的环境权利不可诉;指向可以分割的个人生态利益的环境权利可诉;而不可分割的生态公益主要由国家承担客观义务,通常情况下不可诉。环境权利可诉范围是发展的,随权利保护的现实需求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主观属性与客观属性相互渗透的过程中,环境权利的内涵被不断扩大,并且被不断的规范化,这一扩大和规范化过程的结果就是权利的可诉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权利的可诉受到客观现实的限制,依据宪法中直接做了绝对性规定的条款,环境权利的可诉范围不受限制,普通法律规定的环境权利的可诉范围明确。不同层次的环境义务对应的环境权利的可诉性呈逐层递减态势。尊重义务对应的环境权利完全可诉。保护义务对应的环境权利部分可诉。给付义务包括抽象和具体两部分内容。抽象部分普遍认为不可诉。现代宪法逐渐承认给付义务的具体部分义务对应的环境权利部分可诉。司法保护不是环境权利保护的唯一有效方式,环境权利需要其他方式的保护。宪法诉讼是环境权利可诉实现的根本路径。通过普通法律实现环境权利的可诉性在很多国家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一是通过行政法实现环境权利可诉,二是通过私法实现环境权利可诉,环境公益诉讼是增强环境权利可诉性的有效措施。
  中国环境权利可诉实现的现状表现为:环境权利纠纷解决的诉讼渠道不畅,私权救济方式对环境权利损害救济不足,环境公益诉讼屡陷困境。究其原因,既有因政治问题不可诉形成的政治难点,也有因环境权利立法缺失、宪法司法化不能、两个层次的环境权利可诉障碍和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不足所形成的法律难点。随着可诉性理论的成熟,将国家行为混同于政治问题的困境将逐渐化解,政治问题的司法化范围将随之扩大。破解中国环境权利可诉实现的法律难点需要立法理念的提升。在制度设计上,宪法诉讼是中国环境权利可诉实现的根本路径,应通过行政法路径积极推动环境权利的宪法诉讼,同时通过私法有限度的实现环境权利的可诉,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通过环境司法专门化提高环境司法能力。
其他文献
晶态纳米纤维素是一种可再生纳米材料。它具有结晶度高、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优异、表面可修饰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质。更重要的是晶态纳米纤维素在极性溶剂中自组装形成手性向列相液晶。自2010年起,晶态纳米纤维素基光子晶体材料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以晶态纳米纤维素为模板,构筑自支撑有机和无机手性光子晶体膜,探讨手性转移及新物理化学现象,(2)纤维素基手性光子晶体膜感应性能研究,(3)纤维
学位
有机小分子凝胶作为超分子自组装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获得广泛关注,其在药物缓释、模板材料及仿生领域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有机小分子凝胶是一种基于分子间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的软材料。虽然目前关于有机小分子凝胶的研究已经取得开拓性进展,但是该研究领域仍然存在几个严峻的问题亟待科研工作者解决:1)如何准确的获得凝胶因子结构与凝胶性质的关系,从而可以预期的设计所需性质的分子结构;2)溶剂分子与凝胶因子
学位
二维材料如石墨烯、金属硫族化合物、氮化硼等以其独特的性质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这些内部构筑基元呈现非常规整的材料促使科学家们用人工合成的方法来制备类似的二维有机高分子。二维高分子的制备,性质研究及应用逐渐成为现代材料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二维高分子是指单体经共价或非共价交联在二维方向上进行周期性地有序排列而形成的片层聚合物。二维高分子通常以三种形式存在:层状晶体,多层结构或者单层结构。为了更好地研究
学位
自从Stephan和Erker报道了“受阻Lewis酸碱对”(FLP)的开创性工作以来,各国科学家们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目前,FLPs已在小分子化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小分子催化氢化反应和开发新型有机反应等。2010年,我们将FLP化学应用到高分子合成领域,FLP催化单体(如内酯、极性烯烃)聚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FLP催化内酯及极性烯烃单体聚合方面仍有诸多不足,对于内酯开环聚合而言
学位
有机小分子催化不对称aza-Henry反应是近几年才蓬勃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催化aza-Henry反应是构建碳碳键强而有力的方法之一。因此发展新型高效的不对称催化剂去催化aza-Henry反应对于发展新的方法学以获得有价值的手性产物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奎宁手性骨架合成了两类新颖的双功能化相转移催化剂,并应用于催化不对称aza-Henry反应的研究中。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以金鸡纳碱为骨架合
学位
为对复杂环境和食品样品中目标污染物进行准确定量分析,研究人员常常开发各类新型吸附剂以选择性富集目标污染物。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预定、识别和实用三大特性,在选择性吸附复杂实际样品污染物上具有显著优势。然而,目前制备在水环境下保持较好选择性吸附能力的印迹材料一直都存在挑战。因此,开发能在水环境下保持选择性识别能力的亲水印迹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论文以食品和环境样品中残留的三嗪类除草剂为目标分析物,
学位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有形式,也是中药配伍理论的直接实践形式,然而因为其具有化学成分复杂,多靶点和药效成分不明确等特点,严重制约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利用现代化的仪器分析技术及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解析中药化学成分及其药效成分、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药效成分的体内作用过程和作用机制,是现代中药新药研发亟需解决的问题。“复方夏连胶囊”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半夏泻心汤”的改进方剂,目前尚无任何相关研究报道
学位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再生能源的持续消耗,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建立全球可持续能源系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氢能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清洁能源之一,电解水是可持续制氢的有效途径。常用的电解水设备有:碱性电解槽、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等。然而,不同的电解池对电极材料的要求不同,碱性电解池所用的电解液是强碱性溶液,需要抗碱性的催化剂;而PEM电解池一般在强酸性
学位
近二十年内,研究者报道了一系列土壤有机质(SOM)与有机污染物之间的非理想相互作用,包括非线性吸附行为、竞争吸附等,但由于对SOM的非均质性理解的不充分,如何描述甚至预测这种非理想相互作用目前并没有很完整的思路,这使得对有机污染物的行为及修复研究陷入了瓶颈。分子标记物技术对理解SOM来源、组成、成熟度和降解更替有重要的作用,并已经有非常全面的积累,有可能为探究SOM与有机污染物的非理想相互作用提供
学位
由于大气中的颗粒物与人类呼吸系统健康密切相关,且会引起空气能见度降低、生态环境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大气颗粒物污染已引起全球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过去几十年中,大量研究集中在对颗粒粒径小于10μm(PM10)和小于2.5μm(PM2.5)的大气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研究上。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空气中许多更小的颗粒,如直径小于100nm的超细粒子(UFPs)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比PM2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