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伦理: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研究

来源 :刘桂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仿生工程、生物克隆以及基因编辑等技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内嵌于或表达着人的身体,而人工智能技术则在反方向夹击人类的活动空间,塑造机器人的类人性。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人类的存在方式,它带给人们的除了兴奋和骄傲,还有恐惧和焦虑。恐惧和焦虑之中,人们开始反思,如何对“人”及其由此而生的“关系”的本质性认知进行重构。重构意味着打破传统人本主义奉行的圭臬,而人类自身正成为科技改造的对象客体。这些思考充满了面向未来的幻想性和新奇感,促进了科幻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其以特有的包容性和预见性想象和塑造了“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形态、人的本质以及诸种关系存续的伦理形式,展现了科幻作家对人类未来的洞见,艾萨克·阿西莫夫(Issac Asimov,1920-1992)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在其30岁时,就被坎贝尔(John W.Campbell,1910-1971)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之一”。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尤以“机器人小说”为重,这些“机器人小说”以机器人的视角展现他对科学技术与机械文明发展中机器人与人类之间或和平相处,亦或剑拔弩张的关系推理中的伦理观照。同时,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也兼具思想性,通过在浩渺的宇宙空间超越时空的叙事来演绎现实世界中的矛盾、焦虑和恐惧,体现人文主义关怀。科技成为塑造人类自身的根本性力量的后人类社会的到来需要我们重构人机伦理关系,人类与机器人之间要摒弃主仆二元关系的人类中心主义、机器人超越人类以及机器人替代人类的后人类图景中“敌托邦”悖论性思考。展望未来的世界应当是在一个共存的场域下,二者互为彼此的他者共在—人类与机器人之间是主体间性的存在,互为平等意义上的主/客体他者。目前对阿西莫夫的研究虽视角多元,但大多集中于其“基地系列”和“帝国系列”,对“机器人系列”,尤其是短篇小说鲜有涉猎。因此,“机器人小说”将成为人机伦理关系研究的一个有力抓手,具有丰润的学术价值。本论文主体共分为六大部分。主体章节聚焦于文本《转圈圈》(Runaround,1941年首次发表,又译《圆舞》/《环舞》,选自《我,机器人》,1950)、《双百人》(The Bicentennial Man,1976,后改编为中篇小说《正子人》,选自《机器人短篇全集》)以及由《钢穴》(The Cave of Steel,1954)、《裸阳》(The Naked Sun,1957)和《曙光中的机器人》(The Robots of Dawn,1983)构成的“机器人三部曲”的阐释。在这些小说中,自《转圈圈》提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The Three Laws of Robotics)到主角利亚·贝莱(Lije Baley)和机·丹尼尔(R.Daneel Olivaw)贯穿始终的“机器人三部曲”之《曙光中的机器人》,作者以一个逻辑闭环在“悬而未决的世界”中隐喻了宏大主题:人类对技术的价值赋予的伦理选择决定了后人类社会的人机共生前景,“共生”理应是也必然是未来社会的存在样态。绪论部分梳理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的创作轨迹,重点对“机器人小说”的文类进行界定并对人机伦理进行概念阐释。国内外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研究的文献回溯表明,现有的研究缺乏对“机器人小说”人机伦理叙事的流变性分析,没有系统地建构对机器人世界的深刻伦理观照和可能的人机伦理关系的未来想象。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的当代价值以及对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异域影响构成了本研究的缘起,决定了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一章以《转圈圈》为研究对象,分析“机器人学三大法则”隐含的科学选择下的人机伦理关系。阿西莫夫一反“敌对型”的人机伦理关系叙事模式,将机器人塑造为人类的忠实奴仆形象,依然坚持了“人类优越性”的基本准则。虽则如此,“人”与“非人”的思考是小说主题的潜在意义。小说中对技术具身(Technological Embodiment)的机器人速必敌(Speedy)的塑造伴随着伦理争议和道德评判,“服从法则”(第二法则)与“自保法则”(第三法则)之间的悖论性表征自然成为“人”与“非人”关系不确定性的外在表现。第二章《双百人》主要论述了后人类视域下人格与身体、智能与技术的丰富内在含义。通过对安德鲁锲而不舍的“人”的身份与主体追寻的描述,阿西莫夫想要传达的是机器人超越了基本的工具属性,开始挑战人类的主体性。赋予了机器人对于情感追求的意识和人类伦理的认同,人机伦理关系走向第二阶段:我欲为人。这是对“人”及“生命”的本质哲思,也表征了机器人世界伦理选择的执念。第三章聚焦“机器人三部曲”《钢穴》、《裸阳》与《曙光中的机器人》,因其以利亚·贝莱在不同星球进行断案为叙事主轴,这三个文本也被称为“利亚·贝莱科幻推理小说三部曲”。三者之间互相承袭和延续,以利亚·贝莱和具有超人特质的机·丹尼尔作为叙事明线贯穿始终,代表了阿西莫夫对人机伦理关系凝视的又一次转变:“碳铁文明”下的机器人有了主体身份和主体意识,且“我欲为人类保护神”的伦理角色给人类带来了危机和恐惧。“三部曲”以后人类视域下的赛博格主体勾连叙事内容,引起我们对技术、道德、法律等诸方面的介入式的建构和关于共同体的想象。第四章是文本分析之后的理论总括,即伦理批评。本部分叙述“机器人小说”人机伦理叙事潜含的身份焦虑、交互理性、技术具身的后人类视域下的人机伦理关系。在后人类视域下,主体地位的消解带来了人类对自我身份的焦虑,而技术具身又加剧了这种恐惧。科幻作家以一种超然的视角在“机器人小说”中表达了在这个问题上的独特思考,其所描绘的未来是对现在的反映,是对当前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在后人类时代,技术具身的人类拥有了自我与他者的双重逻辑身份,这触发了“机器人小说”对人类自我与技术具身机器人他者之间交互理性的叙事。第五章结语部分分析比较中西科幻文学伦理叙事的文化异质性,归纳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对未来人机伦理关系的想象,意在阐释技术飞速发展提供了人类在世的新的存在方式的后人类语境下,如何在后赛博格时代面对和调和人机伦理关系以塑造可能的“美丽新世界”。尽管人们对于“人”、“生命”、“身份”、“他者”以及“主体”的本体性思考在持续,共同体空间下的人机伦理关系将是信息时代的文化新景观,人工智能体—赛博格将是后人类的“人”的在世方式。人类将要面对的是“美丽新世界”还是“世界末日”,“机器人小说”所描述的“未来的历史”可以藉于透彻的预见力,从一种技术具身的可能性的视角给我们提供答案,在“科学的诗意”中镜像现实。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迅速,作为限制人类进行长期太空探索和驻留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空间辐照环境对生命体影响问题备受关注。鉴于此,在我校开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中,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对质子微束辐照后无标记细胞的旁效应进行检测,从而揭示空间辐照损伤的规律及机制。“辐照旁效应”是指受辐照细胞产生损伤信号进而诱导辐照区外大范围未受辐照的细胞出现类似损伤的生物学效应。其有效范围最大
学位
在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大力倡导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制造行业开始不断往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且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其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如果要提升其效率,单纯提升技术水平已不能满足要求。但目前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主要集中在订单管理、财务管理、人力管理等方面,缺乏对设备的加工进度管理。在大多数的制造行业项目中,通常会涉及外协加工设备,传统的管理方式是通过人工收集信息再手动更新设备状态,如果能够
学位
长沙窑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彩瓷”窑口,以生产生活用瓷和对外贸易用瓷为主。在这个经济开放,观念开放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生活用瓷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而长沙窑作为一个以满足市场及社会需求为主要生产目标的窑口,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导向性的工艺特质和文化体系。在琳琅满目的唐代长沙窑瓷器中,有一个门类虽然总量很多,却一直以来未能受到学界的重视,那就是瓷盒。本文将唐代长沙窑瓷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搜
学位
乡村是我国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在物理空间中实际的存在,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在乡村进行艺术社区营造实践,需要依靠其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而民俗是文化的核心,以乡村民俗节日的挖掘与重塑为具体实践路径,是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乡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达到更好的进行乡村社区营造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尝试从乡村社区营造的视角,探索以艺术与美育为主的学科方法,进行
学位
“美国罗曼司”理论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认为美国小说与英国小说的区别在于其自身的罗曼司传统。该传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由库伯、霍桑、坡、麦尔维尔等作家所代表的冲突、抽象、自由、想象、反叛、乌托邦主义、个人主义、民族主义等。故而该理论提出了美国“罗曼司”这一文学体裁概念,将之与英国“小说”相对应。“罗曼司”成为了美国性塑造的重要政治工具。基于美国罗曼司传统仅限于小说体裁这一研究的局限性,本论文拟对美国
学位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发布,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RS10产品,作为中国第一批工业管理软件,伴随着二十年的历史沉淀积极响应号召,进行了基于云平台数字化变革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人工智能技术作为RS10产品变革中关键性技术之一衍生出本课题。本课题结合政策背景、理论背景和RS10产品背景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第一、借助RS10产品多年积累的业务场景经抽取、泛化、语
学位
长期以来,歧义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唯恐避之不及的语言现象,它可能会增加语言表达和理解的难度,引发误解。这是事实,因此它不应被悬置,也不应被忽视。但是,过度放大人类面对语言表义和释义时的焦虑也并无必要。因为,人类在语言表达和理解时大多遵循相似的认知原则,操纵相似的语言认知加工机制,共享相似的认知语境,发展出相似的元认知能力。简言之,人类在认知和元认知层面的相似性是其对抗歧义的有力武器,它不仅可以帮助人
学位
自动落卷机为化纤长丝生产后纺阶段常见的物流转运设备,单轨单台落卷机的作业效率很难满足卷装产能高的产线自动落卷需求,单轨双落卷机共线作业是提高自动落卷效率的常见手段。本文采用化纤长丝后纺卷绕车间双自动落卷机共线运行的生产单元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双落卷机共线运行调度优化方法,以提高自动落卷效率。本文从整体布局、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和网络结构等方面介绍了自动落卷系统,阐述和分析了双落卷机共
学位
大气中CO2含量的上升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CO2还是一种易于获得的工业原料,它的捕集与利用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由于CO2和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且产物环状碳酸酯具有广泛应用,因此该反应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化学反应。但是,CO2分子的化学惰性限制了该反应的进行,需要开发高效的催化剂来活化CO2分子。其中,含氮有机聚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催化剂,该
学位
随着人类中心论范式视角下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语言、文化、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涉及“语言中的人”的尺度也成为该范式主导下语言文化学最重要的研究科目之一。在语言文化符号系统中,尺度子系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认知、隐喻、象征子系统同等的地位。相应地,语言化的尺度也成为重要的语言文化符号,反映着语言与文化两种符号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以俄语成语中的尺度范畴为对象,对其进行文化与认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