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响污泥堆肥发酵的因素很多。本试验通过在造纸污泥中添加麦糠的方式进行堆肥发酵,对翻抛间隔、接种、初始含水量和接种量对堆肥发酵的影响进行了优化分析。最终确定了最优的堆肥发酵条件。翻抛间隔过大(24h),不利于发酵温度积累,对土著微生物菌群破坏较大,有机质降幅为6.9%,下降幅度较小;氮素损失也大,增幅仅为11.6%;纤维素降幅为20.6%。不翻抛,下层发酵料缺氧易转化为厌氧发酵,增长发酵周期。当翻抛间隔为72h时,有利于堆肥通风,对微生物的生长有利,有机质含量降幅为14.3%;全N含量增幅为17.2%;纤维素降幅为31.5%。接入不同菌种对堆肥发酵的影响不同。通过试验,确定接种VT菌更有利于堆肥,其含水量降幅为46.8%;有机质下降27.3%;全N增幅28.9%。有益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多。接种可以影响堆肥土著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影响发酵进程,但菌剂的接种量并不是多多益善。通过对比确定VT固体菌剂最佳接种量为2kg/(75t发酵料)。发酵料水分含量高低,影响透气率和传热,水分过高(65%)时,微生物繁殖对氧的需求供应紧张,不利于有机质的降解,降幅仅为19.7%;全N增幅为7.1%。水分过低,微生物活动减弱甚至停止,发酵热量散发缓慢。含水量为55%时,有机质含量降幅为20%;全N增幅为7.2%。而初始含水量为60%时,有机质的降幅达到30.1%;全N增幅为12.9%。通过对比可知最佳初始含水量为60%。在工艺优化后的条件下进行堆肥,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工艺,其有机质降解率为16.6%,水分下降幅度为24.5%,纤维素含量降幅为47.6%,全N含量增幅为17.9%。这说明通过对造纸污泥堆肥发酵工艺的优化,提高了有机质降解率和全N含量,并使最终的堆肥产物的C/N稳定在14左右,有利于对发酵产物的再次加工,生产有机复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