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造成英语动词语义变体的原因,历来是语言学界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分析主要从意象和图式出发,多聚焦于视角和突显的不同以及隐喻机制而造成的一词多义现象,语义的发展与变化主要发生在词汇层面上。对语义的发展与变化,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在谈论词义变化的原因时,更多的将词义的变化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其内部因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社会历史因素只能说明变化的必要性,而认知因素才能说明词义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这是认知语言学对词义变异的主要观点。而现阶段认知语言学领域中对一词多义现象或者词义变体现象的研究中,最火热的莫过于隐喻机制。然而,该研究主要是从认知语义的角度而展开,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少。兰盖克在其著作《认知语法基础》中提到:造成动词词义变体主要有四方面原因:第一,横组合的关系不同,某些动词因横组合关系的搭配不同而意思存在差异。第二,突显的程度不同,这也是现今很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第三,词的未完成和已完成过程的差异。过程是在时间中演变的一个顺序扫描的关系,根据是否涉及在时间区间上的变化把过程分为已完成过程和未完成过程。涉及到在时间中的变化叫已完成过程,其他则是未完成过程。未完成过程的本质是动词在运动轨迹中的各个状态是恒定的,而不是变化着的。因此,这两者的差异也是造成动词词义变体的原因之一。第四,子轨迹(subtrajectory)不同。动词运动过程中射体所经历的路线叫做轨迹(trajectory)。在某些情况下,轨迹又可以分解为两个子轨迹,其中一个是反身性的,即在轨迹的若干个状态中反复出现,不断的重复着某个具体动作;另一个子轨迹是非反身性的,主要由射体在空间上相对周围物体的运动构成,即射体相对于周围环境的位移。显而易见,这两个子轨迹是紧密相连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造成动词意义发生改变。因而我们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动词的某个子轨迹是否出现会影响动词的意义。然而,动词的这种词义的变化是基于怎样的运动轨迹发生的,动词在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假说是否适用于所有动词,兰盖克在其著作中并没有详细分析.本文以兰盖克的过程理论中的子轨迹假说为理论,采用传统的动词分类方式,从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兼类动词三大类,选取样本动词综合采用公式,图表等方式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发现,兰盖克的子轨迹假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假说只适用于一些既可以做及物动词又可做不及物动词的特殊兼类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