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HT的P2P覆盖网络设计与分析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等网络(Peer-to-Peer Network,简称P2P网络)是分布式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采用对等模式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对等模式的本质思想在于打破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 C/S模式),让一切网络结点享有自由、平等和互联的功能:在行为上是自由的,在功能上是平等的,在连接上是互联的。因此,它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网络效率,充分利用网络带宽并开发每个网络结点的潜力。P2P网络是一个构建在底层物理网上的覆盖网,所以第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覆盖网的拓扑结构,拓扑结构对于P2P网络本身的工作性能和其他方面的设计机制有决定性的和基础性的作用。分布式散列表、路由和定位、负载均衡、自适应、自组织和容错性等都要基于它。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几十种不同拓扑结构的P2P网络,给人留下的最直观、最深刻的就是其几何上的拓扑结构,比如环和带弦环、树和Plaxton Mesh、环面和超立方体、蝴蝶、异或和混合式。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面做了一些工作,设计了两种新颖的基于DHT的结构化P2P网络:PDHT -一种基于金字塔网的覆盖网和STDC -一种球形的三维Chord,并给出了它们的路由算法、结点加入和离开的算法;与此同时,还给出了STDC的容错性分析和对它们的性能分析。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P2P网络的发展、概念和分类等。第二章介绍结构化P2P里面几种经典的模型,并着重介绍Chord。第三章介绍设计的第一个模型PDHT,它有比一般结构化P2P网络稍优的路由定位效率,常数度数,连通度是3,并且本文证明了网络中同时有一半以上的结点同时离开是不可能的,这样就保证了网络有较好的连通性。第四章介绍设计的第二个模型STDC,它由两种不同的带弦环交织而成,结构紧凑,其路由过程分两步高效且有序的进行。与Chord相比,STDC具有四方面的明显优势:1)由于是多个带弦环交织而成,因而不容易被分割;2)由于它更加紧凑,因而可容纳更多的结点。STDC含2m个经环和2m个纬环,该覆盖网共可容纳2m×2m×2=22m+1个结点;3)由于使用了二分查找的路由定位策略,它的平均路由效率大大增加;4)其在三维的立体结构上进行的两步路由的特殊路由算法使得结点路由路径重叠的可能性更小。仿真结果显不STDC在容错性、平均路由长度和查询性能方面要优于Chord.第五章是总结全文,并提出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由于化石能源日益枯竭,而太阳能因其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安全洁净,可再生等特点,成为国际公认的理想新能源。户用并网光伏发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此,本文对户用型并网光伏控制系统进行研究。论文首先给出并网光伏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提出具有最大功率跟踪的双闭环瞬时电流三角波比较方式的系统控制方案;分析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采用开路电压法结合变步长的扰动观察法
近年来由于传统网站在交互性和响应能力上的不足,使得其用户量逐渐流失。单一页面的web应用使用了异步调用的机制,可以改善用户访问网站时在流畅性和交互性上的体验,优化了浏
蚁群算法是一种新兴的仿生群体智能算法,它通过模拟自然界中蚂蚁的群体行为,利用信息素的累积、挥发和更新使全局收敛于最优路径,具有很强的正反馈性、鲁棒性和全局寻优能力
众所周知,通用搜索引擎的诞生使得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从海量的信息资源里获取需要的信息。但是,通用搜索引擎提供给用户的信息的数量仍然是巨大的,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用户不需要也
学位
目前,铝电解的生产主要是以‘氧化铝浓度’控制为主,因此‘氧化铝浓度’的准确判断是整个浓度控制的基础。但是,铝电解是一个非线性、多变量耦合、时变和大时滞的工业过程体
随着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碳汇作为全球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今的重要研究方向。农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人类活
网络安全管理就是利用各种应用程序、工具和设备来协助网络管理人员处理各种网络安全问题。能够迅速发现并及时处理各种网络安全威胁,对于保障校园网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传统
学位
对等网的自组织,开放性与匿名性等特点成为使得这种技术在互联网上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随之带来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遏制这种安全问题的扩散,学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计算机系统对数据的依赖也不断增强,人们对应用系统提供的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求系
虚拟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计算系统资源的高效透明使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随着虚拟化平台的不断涌现,多机环境下虚拟化的应用已成为虚拟化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多虚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