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命科学实验课学生学习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u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科学是整个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验课程又是生命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生命科学实验课程中建立科学而有效的评价体系非常重要。本课题采用问卷的方法对上海高中生命科学实验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现状和教师对评价的态度进行了调查。上海市绝大部分高中科学教师都接受过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方面的培训,教师们对评价的改革持肯定态度但在实验课中对学生学习评价时并没有融入新的理念。实验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滞后于生命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大部分学校仍然存在评价主体唯一、评价形式单一、忽略过程性评价、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与此同时上海《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已经体现了评价理念的一些变化,如“评价应该伴随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评价的功能强调改进和发展、评价的方式应多元化。为此,本文提出在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实验课程中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多元化学习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针对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教材中实验进行归类,将它们划分为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这四大类型。根据这四大类型各自的特点本文提出了高中生命科学实验课学生学习多元化评价体系设计思路,其中主要探讨了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维度、评价工具的确立。具体包括完善高中生命科学实验课学生学习多元评价目标;确定评价主体为教师和学生和同伴;确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了评价量表、实验报告、“电子档案袋”等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维度确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高中生命科学实验课学生学习多元化评价体系后,我们在上海市育才中学高二学生中开展了相应的实践,依据实验的不同属性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经过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大多数学生们对多元评价体系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种多元评价体系提高他们了对生命科学实验的兴趣。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增强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有利于积累学生的过程性资料,“电子化档案袋”这种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专家对这种新型评价方式持有肯定态度。由于多元评价的的实际特点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参与实施的学生样本不大,参与评估的专家也比较少,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构促进新课程实施与推进并目行之有效的多元化学生评价新体系。
其他文献
由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开发成功的一种闭路循环反应装置,日前获国家发明专利。
目的比较自体肌腱和异体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骨科收治的49例髌骨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自体
本文首先介绍了位于赣杭火山岩成矿带南西段的铀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然后采用地电化学法对矿床进行勘探,并建立了地质-地电提取综合找矿模型,为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目的分析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对产妇产后感染和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本院接收的80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
内源性阿片肽是机体一类重要的介质与调质,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内源性阿片肽在病理产科中的作用,特别是胎儿窒息时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内源性阿片肽三个家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长期抗阻训练对肥胖青少年体重与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至8月期间在郑州动乐美健身俱乐部12~15周岁进行抗阻训练的30例肥胖青少年予以研究,对肥胖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脂肪含量、舒张压、收缩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进行观察与记录,从而判定长期抗阻训练对肥胖青少年体重与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经过6周的抗阻训练之后
9月1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同志来到中国机电工业杂志社视察指导工作.于珍会长逐一走访了杂志社总编室、编辑部、发行部、广告部,与杂志社工作人员亲
目的:系统评价对N0期舌癌患者进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或者观察治疗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1966~2012年6月年发表的关于)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比观察治疗对舌癌患
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ndogenous Digitalis-Like Substances,EDLS)是一种耐热,水溶、分子量<1000,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它抑制Na^+-k^+-ATP酶,具有强心、利钠利尿和收缩血管作用。文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SFA) occlusive disease has undergone greater changes in management including more aggres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