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混凝土中水分二维传输的试验和细观数值模拟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my0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凝土等多孔建筑材料的吸水过程是影响其耐久性的决定性因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多数劣化过程与水分传输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混凝土在其服役期间很少是完全饱和的,在梁、板、柱以及其它混凝土构件的表面,水分在其横截面上主要沿两个方向进行传输,且存在交互效应,导致一维传输速率低于二维传输速率。目前,国内外关于混凝土内部水分的二维传输研究较少,且未得出统一的规律。本文采用理论计算、试验研究以及数值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已有的累积吸水量试验数据,结合参数敏感性分析,系统研究了普通混凝土、损伤混凝土、开裂混凝土以及再生混凝土的水分二维传输规律,为准确开展复杂及恶劣环境条件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评估和服役寿命预测提供了参考。开展的具体研究工作和得出的结论如下:(1)考虑砂浆和混凝土中胶凝材料再水化的影响,试验研究了在28d、60d和150d自然养护龄期条件下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特性。不同养护龄期试件的吸水率,为数值模拟提供了材料参数和验证数据。从细观尺度出发,将普通混凝土视为由粗骨料颗粒、界面过渡区(ITZ)和水泥砂浆组成的多相复合非均质材料,开展了普通混凝土水分二维传输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中水分二维传输的累积吸水量和吸水率与水分接触面积有关,随着水分接触面积的增加,混凝土的单位累积吸水量逐渐减小,而水分渗透深度随水分暴露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混凝土在水分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传输的含水量与水分接触面积呈线性关系,混凝土中二维水分传输的含水量并不等于一维传输含水量的2倍。在靠近混凝土的两个相邻外表面,拐角区域位置的有害离子侵蚀较为严重。随着粗骨料体积分数的增加,砂浆富余系数(砂浆总体积量/碎石空隙总体积量)逐渐减小,粗骨料间的摩擦等咬合作用显著增加,导致混凝土的水分渗透深度不断减小。粗骨料接近水分暴露面的前沿位置处相对含水量较高,对应于骨料后方区域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少,沿试件长度方向的湿度分布不均匀,存在明显的湿度梯度。初始相对含水量和界面过渡区是影响非饱和混凝土水分传输的重要因素。(2)为了分析损伤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分布和渗透深度变化规律,对不同轴压荷载水平(无荷载、0.6fc、0.7fc和0.8fc)和冻融循环次数(0、100、200和300次)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水分二维传输开展了试验研究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轴压荷载和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水分二维传输的累积吸水量均大于相同条件下水分一维传输的试验值,粉煤灰掺量为15%的混凝土抗渗和抗冻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在100次冻融循环内,无荷载作用(0fc)的混凝土累积吸水量大于0.6fc的试件,而80%极限荷载(0.8fc)作用的混凝土累积吸水量达到最大值。由于水分接触面积较小,损伤混凝土中水分二维传输区域近似为一个半圆形,其所包含的区域随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损伤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冻融循环作用相当于微分体积单元上的循环荷载,在轴压荷载和冻融环耦合作用下混凝土内部损伤与单独冻融循环或者荷载破坏形式不同,其是一个复合作用的破坏结果。(3)采用改进的毛细吸水试验装置测量了不同裂缝宽度和倾斜角度的开裂混凝土试件的累积吸水量。基于开裂混凝土的毛细吸水试验,为数值模型提供计算参数。从细观尺度出发,将开裂混凝土视为由水泥砂浆、粗骨料颗粒、界面过渡区(ITZ)、裂缝和裂缝损伤区(DZ)组成的五相复合材料,基于非饱和流体理论以及单条平行裂缝的水流立方定律,开展了开裂混凝土的水分二维传输数值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混凝土的累积吸水量随裂缝宽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随裂缝倾斜角度的增大逐渐减小。根据混凝土横截面不同位置处相对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水分传输过程分为快速阶段、过渡阶段以及缓慢吸水阶段。通过裂缝参数的敏感性数值分析,发现裂缝损伤区参数(宽度、长度、水分传输)和裂缝参数(宽度、长度、倾斜角度、密度、离散裂缝网络和几何形状等)是影响开裂混凝土水分分布和传输规律的主要因素。(4)考虑再生粗骨料的随机分布,从细观尺度出发将再生混凝土视为由黏附旧砂浆、新界面过渡区(ITZ)、新砂浆、旧界面过渡区、原始天然粗骨料组成的五相非均质材料。数值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旧砂浆厚度是影响再生混凝土水分二维传输的重要参数。再生混凝土的毛细吸水过程分为快速吸水(初期)和缓慢吸水(后期)两个阶段,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旧砂浆厚度的增大,再生混凝土内部水分润湿前沿的渗透深度略有提高,抗渗透性能降低。
其他文献
外露式钢柱脚广泛应用于中低层钢结构框架中。然而,普通的外露式柱脚的滞回曲线具有明显的捏缩效应,耗能能力差,难以实现震后快速修复。本文基于韧性防灾和性能化设计需求,设计出三种损伤方式不同的保险丝连接板外露式钢柱脚柱脚节点,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等方法,研究柱脚的受力机制并提出承载力计算方法。对设置三种保险丝连接板的8个摇摆钢柱脚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柱脚损伤主要控制在保险丝连接板和锚栓处。
学位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基础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桥梁也随之朝着跨度更大、涉水更深的方向发展。当桥梁结构处于深水环境时,会受到地震和波浪等多种灾害的作用,作用机理十分复杂,更加容易导致桥梁结构的破坏。而目前对于该方向的研究还十分稀少。因此,对于深水桥梁结构在地震和波浪联合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其结构易损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深水大跨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及震后结构破坏程度预测提供理论参考。本文
学位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药物有左旋多巴、吡贝地尔、司来吉兰等,但此类药物易出现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腹泻、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而中药具有副作用小、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多项研究表明中药能够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蛋白过度表达和聚集、神经炎症、铁死亡等分子机制来发挥神经保护
期刊
矩形双孔夹层钢管混凝土是在矩形中空(单孔)夹层钢管混凝土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新型组合构件,其可在内钢管用钢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内钢管尺寸,从而降低内钢管加工、制作和运输的费用,同时也更适用于功能上需要双孔的构件或结构,如桥塔、双向隧道主体结构等。目前,对矩形双孔夹层钢管混凝土的研究尚未见国内外学者报道。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矩形双孔夹层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本文
学位
木销是最古老的紧固件之一,但其力学性能弱于钢销,限制了其在现代木结构中的使用。木材是可再生建筑材料,可通过压缩改性,提升其力学性能。使用压缩木销代替钢销,有利于发展绿色低碳的现代木结构。本文采用碱处理的方法软化杨木,并对其进行热压改性,研究了热压温度对压缩杨木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压缩木的吸湿膨胀特性,将绝干的压缩木销沿顺纹植入层板胶合木中,研究了压缩木销吸湿膨胀抗拔性能。采用环氧树脂胶粘剂将压缩木
学位
在建筑行业,泵送混凝土因其质量稳定、机械化程度高而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建设中,但其可泵性随之带来早期开裂、对环境不友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基于“粗骨料嵌锁”这一核心理念,后掺骨料混凝土是将商品混凝土泵送到浇筑面后,使用专用绿色设备往里掺入一定比例粗骨料并经历二次搅拌均匀、浇筑和振捣,最终形成的新型混凝土。为研究后掺骨料混凝土抗碳化以及碳化后各性能,本文先设计满足工作要求的普通C40基准混凝土,再
学位
为开发西部丰富水电资源,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一系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工作正在我国西南地区有序开展,而西部恰恰是我国地震最强烈的地区,水电筑坝抗震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大坝一旦失事,将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和后果。坝踵岩石-混凝土界面作为坝体的薄弱环节,极易在复杂外荷载作用下产生微裂缝,研究带有初始裂缝的岩石-混凝土界面在地震应变率范围内的断裂性能对大坝抗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岩石-混凝土界面I型断裂性能随
学位
玄武岩纤维具有良好的耐氯离子侵蚀性能,可避免类似于钢纤维或钢筋的锈蚀问题,故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逐渐应用于海工混凝土结构中,但仍存在不足主要是:1)鲜有研究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耐碱-氯盐侵蚀性能;2)平直形微筋在混凝土基体中滑移耗能能力远不及异形结构;3)玄武岩微筋对混凝土抗弯性能的增强效果较差。为推广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本文研究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耐碱-氯盐侵蚀性能以及复合材
学位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特别是在高层住宅结构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地震条件下结构的连续倒塌一直是连续倒塌领域的研究重点,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于高层和超高层的公共建筑,对于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住宅结构研究不够充分。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全社会防震减灾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存在大量未经专门地震作用计算的抗震能力较差的建筑,这些既有建筑的抗震能力需要进一步
学位
由于混凝土等准脆性材料初始裂缝尖端存在不可忽略的断裂过程区,因此不能直接应用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各国研究人员相继提出了一系列修正的线弹性断裂力学模型,从应力强度因子和能量释放率两个角度对混凝土等材料的断裂性能进行分析,且均得到了验证与认可,但常用混凝土断裂模型之间还未有过综合的比较。另外,近年来比较受研究者们青睐的边界效应理论并没有对起裂韧度的深入探讨,且其无法预测对比不同材料的断裂破坏。本文通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