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20年中,显性的语言形式教学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己得到较普遍的认可,但以何种方式聚焦语言形式,尤其在输入性活动和输出性活动对形式学习的相对作用上仍然存在争论。VanPatten提出了输入加工理论和输入加工教学模式,声称结构性输入活动能够促进语言形式-意义匹配,因而有效促进形式特征的习得。另一方面,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强调输出活动的作用,认为输出不仅是学习的结果,其过程本身也可以促进语言学习。过去二十多年国外围绕输入和输出的相对作用有大量实证研究,而国内研究相对不足,且研究条件控制不一,未取得一致令人信服的结果。本研究尝试在中国高中EFL环境下做进一步探究,以英语过去非真实条件句为目标语法项目,采用“结构输入”和“文本重构”二种形式分别实施输入式活动和输出式活动,通过对活动时间及难度一致性的控制以及测验效度的加强,对比输入性活动与输出性活动对语法学习的影响:1)学生过去非真实条件句学习的总体效果;2)学生过去非真实条件句的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分项效果。本研究选取南京某高中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分别作为输入组和输出组。二组以相同方式接受有关过去非真实条件句的明示讲解之后,分别接受实验处理:输入组完成结构性输入活动;输出组完成文本重构活动。两组实验时间一致,均为40分钟。实验前后分别进行过去非真实条件句的测试,包括理解任务(语法判断、单项选择)和输出任务(填空、翻译),分别测试学生对于目标语法的理解和产出能力。使用SPSS 16.0对二组前测与后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获得实验结果如下:1)在整体效果方面,结构式输入活动与文本重构输出活动一样能有效促进学生目标语法的学习,二者无显著差异;2)在目标语法的理解能力方面,两种活动均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但结构式输入活动效果显著优于文本重构输出活动;3)就目标语法的产出能力而言,两种活动均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且教学效果相似。本研究表明经过优化的输入和输出活动均能有效促进语言形式特征的习得,进一步印证了VanPatten和Swain的理论;也证明结构输入和文本重构作为语法课堂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教学中当根据需要平衡和灵活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