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揭示与遮蔽之间——析20世纪80年代的西部乡村电影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xi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的纪实特性决定了电影具有揭示真实、复制现实的功能,通过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给人以启迪。电影又是有生命的艺术,在再现现实的过程中,受到社会背景文化的渗透,包含着创作者、观影者的生命感悟,蕴含着创作者的理想和社会时代给予的话语方向。揭示现实,给人启示,又在理想化、梦境化的虚幻里给人以宽慰,这正是电影的本质特征,是电影具有永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20世纪80年代(以下简称80年代)中国西部乡村电影的基本特征是:在再现现实中揭示人性、启发对生命的思索。但出于电影娱乐性以及导演建构理想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影片在揭示现实的同时,又对真实的乡村形成了遮蔽,并通过揭示和遮蔽的互动,给人以希望和慰藉,使人性得以重视和高扬。本文试图通过阐释80年代西部乡村的电影特征,对电影艺术的揭示和遮蔽本性进行一些分析。
   第一章通过对“西部乡村电影”的定位,界定了80年代西部乡村电影的概念,阐释了其背景和内涵。“西部乡村电影”主要是指1984年以来,以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特定的自然环境为背景,自觉地追求与展现西部人文精神与风貌的电影。具体来说,西部电影的概念具有两个层面:一是展现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的自然环境,二是自觉积极地展现西部人文精神。第二章主要以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纪实理论为依托,借鉴精神分析理论以及麦茨的符号学理论,分析了80年代几部西部乡村电影呈现出来的纪实、启蒙、表意、理想化的审美特征。在影片创作实践中,纪实性主要体现揭示现实的本性,更强调反映与再现,而遮蔽性主要体现假定现实的本性,更加强调主观创造和理想化表现。第三章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乡村电影的分析以及与80年代的比较,阐发了乡村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启示,并讨论了乡村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和审美走向问题,指出中国乡村电影的发展应该在艺术观念与文化观念上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强化电影的真实性、艺术性,但不能遮蔽真实;注重揭示乡村内涵,发掘文化精神底蕴,在关注现实的同时提升影片的审美性。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在加入WTO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入,既为中国传媒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也使其面对跨国传媒集团进入国内市场的严峻挑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并拥有长久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归纳演绎、SWOT分析等方法,在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传媒产业的特点与发展状况,探讨了传媒产业核心竞
学位
近些年来,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变动、水产品出口贸易竞争优势以及水产品贸易技术壁垒等理论与政策问题,是理论界及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基于需求角度进行严格的实证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基于“总量一结构一需求”研究路径,以需求贸易理论的综述及其演变规律为起点,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考察中国水产品出口贸
学位
本文运用消费经济理论,采用定量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的特征与规律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与探讨,以期获得有益的研究成果,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消费对经济具有直接与间接拉动作用;消费能够创造出生产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从而创造出社会生产力;从均衡(稳定)性角度看,消费又起着“自动稳压器”的作用,防止国
学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紧张以及与此相关的经济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一方面,资源富集的地区和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地位明显提升,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有限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和趋向枯竭,传统资源型区域出现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新兴资源富集地区在迅速成长同时,环保和生态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地关注,经济发展转型面临很大挑战,资源
学位
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市场化体系继续完善,国际化趋势更加显著,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市化和城市空间的蔓延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总的趋势,在城市蔓延的过程中,大城市周边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交接地带,是城市一乡
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走过了28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只是进行简单技术交流和合作的“技术协会”、“研究会”发展到今天能够提供产加销综合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整个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怀疑和模糊认识到全国范围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热潮,而这期间我国政府更是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专门规范合作社发展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
作为市场和政府的中间调节机制,非营利组织成长壮大,成为政府与市场之间不可或缺的主体。然而,对中国非营利组织而言,资金缺乏是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公共部门的支持力度逐渐削弱,缺乏财政在资金上的持续支持;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在经济上自我独立的意识还没有形成,自身能力不足使非营利组织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制约了其公益性事业的开展.充足的资金不仅维持着组织的生存和组织的发展成长,而且也是组织实现其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诞生并认识到公共权力对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直接作用以后,在传统大众传媒支撑下形成的独立公众政治空间,它与公共权力相互对立,并在这种对立中影响国家事物议程。今日媒体形式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一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地在新的语境下得以研究。  本文首先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等进行梳理,然后由这一理论的历史沿革以及当下的适用性进行阐述论证,由此引出“公
学位